第十五章:草庐卫廷(四)筵席之上(第 2/3 页)
国君又举起爵来敬众人,道:“卫国国事艰难,今日之宴一切从简,宴间也无诸侯之乐可给大家助兴,此乃孤之失礼也。”
众人闻言同样举起手中铜爵言道:“谢过国君今日之宴,愿与国君共度时艰,复兴卫国。”
说完皆一饮而尽,算是还了一杯,如此在卫君的微笑示意下,方才正式进入到个人的用餐阶段。
西方中世纪的贵族们有用餐礼仪,春秋时代的士大夫们自然也有,而且同样的繁复。于正看着眼前案几的餐具:“匕”、“匙”、“叉”,还有“筷”,一时都有些无从下手的感觉。
是的,刀叉餐具不仅是西方独有,早在春秋时代,甚至更早,我们的华夏先民就在使用了。后世考古出土的骨叉早就证实了这点,不过这些于正却是不知道的。
好在他毕竟出身邘国公室,关于这些餐具的正确使用之法,有原身的记忆在,只要认真回忆就好。
“饭黍毋以箸。”
这是说吃黍饭时不要用筷子,食饭必得用匙。还好没自以为是,于是他刚拿起筷子的手又放下了,换了匙。
筷子的制作毕竟简单,用料大多竹木皆可,此时反倒是庶民们常用的多。
“羹之有菜者用梜,无菜者不用梜。”
梜也是筷子的意思。羹中有菜,则可用筷子取食。如果无菜筷子派不上用场,直饮即可。
诸如此类,不可胜举。详细地指引着于正烤肉该怎么吃,鱼又该怎么吃,何时用刀,何时用叉等等。一顿饭吃下来,于正感觉自己都有些用脑过度,好在此后再无差错。
虽然此时缺少后世许多调味料,也就酱肉等酱菜味道尚可,其余的菜肴在于正吃来都有些寡淡。对于来自后世、见识过大场面的于正来说,这诸侯之宴也就这几个菜肴,即使国君也就十二个菜,而且只有蒸、烤、炙、煮几种烹饪方式。
看着众人吃得津津有味,于正倒有些可怜他们,果然时代不一样,后世的普通人都吃得要比此时的国君好多了。
于正小心翼翼地吃着,因为要处处守礼多少有些食不知味。忽然,他心生一计,却将桌上的酱肉偷偷放进了自己的衣袖里…
-->>(第 2/3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