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死牢逃生(第 3/4 页)
河内郡地处中原,正月正值隆冬,温度也极低,所以也有冰溜子的存在。
此时是子时,一天最阴冷的时刻,那一条条“冰溜子”冻得最为结实,这就是极好的开锁工具。
韩涛尝试着将囚服的袖子扯下来,裹在自己的右手上,防止“冰溜子”太滑又太冰,自己无法握住。
韩涛将缠好布条的手伸出去,抓住了面前的“冰溜子”,然后小心地掰着。
他怕太用力会直接将冰溜子掰断飞出,又怕力量不够,掰不动,只能小心尝试着调整力量。
渐渐地,他开始感觉到了冰溜子的松动,此时的他更加小心,不断地活动着自己的手指,保持着灵敏度来感应“冰溜子”的连接情况,并且不断转换角度,防止冰溜子断裂。
终于,伴随着一声细小且清脆的声音,一整根“冰溜子”被韩涛握在了手中。
他小心地慢慢收回胳膊,将“冰溜子”从窗口外收了回来。
韩涛将冰溜子放在牢房的地上,然后使劲地揉搓着自己的手,长时间握着冰溜子,加上室外风雪的吹袭,此时他的手臂已经被冻得通红,且有些麻木失去了知觉。
活动了好一会儿,韩涛才觉得手臂和手指恢复了过来,赶忙开始拿着“冰溜子”对着镣铐的锁眼比划着。
“冰溜子”明显的要比锁眼粗了很多,必须要弄细并弄得扁平一些才能伸进去。
他用嘴对着冰溜子开始哈热气,用这种方法给它降温。在他的努力下,冰溜子开始慢慢地融化变细。
因为不断地向冰溜子哈气,韩涛的肚子里吸入了大量的凉气,让他的胃感到极度的不舒服,他努力地克制着自己翻涌的胃液,不让自己吐出来。
韩涛一边哈气,一边不断地拿着冰溜子对着锁眼尝试着,在他的不断努力下,冰溜子终于越来越细,达到了理想的粗细,可以放进锁眼了。
韩涛将冰溜子伸入到手镣的锁眼里,开始尝试着小心的摩擦撬动,他的力量很轻,唯恐用力过猛,导致冰溜子断折,前功尽弃。
汗水不断地从韩涛的额头溢出,顺着他的脸颊、下巴流下,他也不敢去擦,只是努力感应着冰溜子在锁眼里的变化和拧动情况,调整着力度。
终于,手镣的锁芯被他拧动,与锁身脱离,掉落下来……
韩涛长出了一口气,赶忙将套在手腕上的镣铐拿下来,使劲地活动着自己的手腕。
韩涛活动了一会儿手腕,开始如法炮制地去撬动脚镣上的锁,等到脚镣也取下,他已经是满头大汗。
韩涛双手扶墙,摸索着墙壁上石块的缝隙,脚下踩着石缝边缘,往上爬着。
韩涛小心翼翼地向上爬,他的手指努力地向上够着,摸到了头顶的横梁。他继续脚下用力,向上攀登,终于是用一只手臂环抱住了横梁,用尽全身的力气向上攀爬,爬到了横梁上。
汉代的房屋,主要是靠木质的柱子、横梁和横梁上的各种侧梁来支撑,墙壁只起隔断的作用,而不是承担房屋重量的结构部分,墙倒屋不塌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所以,找到墙体和屋顶斗拱托座的衔接点,破坏这里的瓦片,然后掏开洞出去,是最简单也是最安全的方式。
韩涛坐在横梁上,一手扶着支架,保持着身体的平衡,另一只手小心地撬动着托座上的瓦片。
慢慢地,一块瓦片被他撬了起来,轻轻地推到了旁边,房顶上出现了一个小洞,而且没有破坏旁边的瓦片结构,更没有发出一点声响。
-->>(第 3/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