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九十三章 反差(第 2/4 页)
他们不像穆多尔的护卫那般喊的整齐,但是重在真心诚意,通过在邺城见过接触过张晓瑛的人回来的叙说,王庭的牧民们都知晓他们这位堇兰公主医术高明又善心,而且他们中的许多人也听闻了最近草原上兰旗的传闻,现在发现那个传闻中的堇兰姑娘其实就是他们的堇兰公主,对张晓瑛也就更喜爱了。
瞧瞧,堇兰公主对着我笑呢!她笑得可真好看啊!
在张晓瑛挥着手经过他们面前的时候,几乎所有人都有这种感觉,但是张晓瑛其实挺尴尬的,毕竟是第一次作为主角被人围观,虽然以前她有登台表演的经验,但那些时候台上不止她一个人,更重要的是,台下一片黑乎乎也没人跟你互动,你完全可以把台下的观众都当成空气啊!
可现在路两旁都是喜悦热情的问候和眼光,张晓瑛一边故作淡定地回应着,一边忐忑不安地盼着这欢迎的队伍别太长。
但是她再不自在也不能说不接受牧民们的礼拜,毕竟她现在不仅仅是大乾的张晓瑛,更是北胡公主,代表的是北胡王庭的尊严。
在张晓瑛觉得自己脸上的肌肉开始僵硬的时候,远远看到了前方两座石头砌成的两座相对的圆台,圆台有三米高,直径由上往下减少,台上分别竖着三根黑乎乎的柱子,柱顶雕成了鹰头,在对着入口方向的圆台一侧挂着巨大的雄性麋鹿的头骨,头骨上还保留着美丽的鹿角,鹿角的两边围着一溜羊的头骨。
两座圆台后是两根不知是什么材质的物品雕成了巨大的也不知牛角还是羊角在上空交叉,组成了一座象征着门的建筑,这两座圆台和角门带着强烈独特的气息迎面扑来,张力满满,张晓瑛又一次感受到了牧民歌声中那种神秘的远古信息。
“哇!”她忍不住惊叹道,眼神也被这圆台上随处可见画在石头上的图画吸引,那图画内容远远看去丰富多彩,有围在火堆边一起跳舞的人群,有骑着马举着长枪的骑士,有蹲下来挤奶的女人,还有赶着羊群的孩童,还有各种各样奇形怪状的动物形象。
张晓瑛马上意识到这根本就是一座记录了草原少数民族生存发展过程的一座珍贵的宝库,特别是早年的发展过程,如果是在现代早就搭好棚保护起来了。
张晓瑛只恨自己眼睛不够用,加上车子也很快通过了圆台和角门,只觉得意犹未尽,王太妃看她喜欢很是欣慰,安慰她道:“等你歇好了再来看也不迟,到时阿姆给你说说这些石头上的故事。”
“好!我可爱听故事了。”张晓瑛说道。
这些故事其实就是游牧民族口口相传的历史,近代以前只有中国有着严密规范的信史记录,而且这样的记录最早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据说是华夏的老祖宗觉得自己那么牛逼不能不让子孙后代们记住,当然他们最后也没想到被记住的更多是各种糗事罢了。总之不管好事糗事,华夏的老祖宗们希望他的子孙后代可以学习自己牛逼的地方,尽量避过自己踩过的坑,因此对历史的记录都尽可能严谨写实,像这样口口相传的历史传着传着就失真了,很容易就成了神话小说。
当然现代确实也有真把神话故事当成历史的,据说还挖出了故事里的遗址,神奇的不行。
张晓瑛决定听王妃讲故事时给她录个音,没事的时候整理出来,留存到以后就是珍贵的史料了。
北胡王庭与其说是聚居地,不如说是一个巨大的圆形营盘,王帐位于这个营盘的中心,四周远远地散布着由大到小的毡帐,毡帐里住着的人的身份高低可以通过跟王帐的距离推测出来,离王帐越远的人身份越低,当然也有一些例外,就是卫队的护卫和侍女们。
营盘周围还分布着好些木头架设的高台,高台上站着执勤的士兵,可以观察到四周的动向。
张晓瑛住在王太妃隔壁的毡帐里,也是一个带着金锥的白色穹顶的大帐,里面一共三十平米左右,用布帘分隔成了睡眠区,用餐会客区,更衣区,还有一处类似书房的区域,用餐会客区的桌椅碗筷跟邺城的风格类似,可以看得出来布置得很用心了。
-->>(第 2/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