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第233章 肉食者(第 3/4 页)

    “虽无肉糜,然皆食黄粥,饱暖终日,咸颂陛下之仁也!”

    ……

    外头的情形究竟如何,若是王莽有心,若是王莽决定不再自我欺骗,只需在不知会官吏们的情况下,忽然起驾出宫,亲自走在泥土中、里巷内,一看便知真假。

    王之蔽甚矣,这些情形他看不到听不见,但近日奉第五伦之命,多次在常安附近熟悉路线的张鱼、朱弟却看得一清二楚。

    这二人当年是第五伦在家族的小煤窑附近捡到的孤儿,或是被父母抛弃,或在泾水闹灾时离散,如今都长成了弱冠少年。

    张鱼晒得黑似炭头,他常年跟着第五伦在外跑,去过新秦中,到过魏地,虽然文化程度不高,却见识广博,且开得一手好车,为人机敏。

    而朱弟则略白些,他年纪稍小,这些年被留在临渠乡,安插在义学里,和一群第一到第八的孩子一起上学,是为数不多的外姓人,却也最为刻苦好学。在学了数术后,朱弟常协助第四咸算账,往来临渠乡与常安,对本地十分熟悉。

    二人虽然没有血缘关系,但仍以兄弟相称。

    数日往来后,他们见得最多的,便是百姓们饥饿的面孔。

    渭桥以北是一个又一个杂乱的难民营,扎根在里闾和农田间,犹如大地上开满了污秽的花。

    自然的暴君,去年数次摇撼关东百姓的生命线,旱灾渴死了他们的麦子,蝗虫吃了他们的粟米,冰雹打死了他们的豆子,最后的希望又随着一棵棵垂毙的秋苗枯焦,把他们赶上死亡的路途,只能一头扎入关内。虽然函谷关拦在大道上,但可以翻越山岭走鸟道,纵然不慎失足摔死,也比在故乡活活饿死强。

    这群人被安置在渭水、泾水之间的土地上,其中的青壮,已经加入了王邑、第五伦的军队,只希望讨一口饭吃。

    但老弱妇孺,则被留在这苟延残喘。

    虽然渭水三桥有射声营看管,但还是有不少人泅水,流落到渭南,晃荡在常安附近。

    有力气的做了群盗打家劫舍,使得商旅都得全副武装赶路。

    没气力的,就成了乞丐。张鱼、朱弟押送煤车行在道上,常常会突然被消瘦的老人、虚弱的妇女和儿童围住。他们跪在地上,匍匐着,磕着头,同时凄声呼喊:“可怜可怜!”

    恳求的不止是食物,还希望他们能将自己瘦巴巴的孩子买走——王莽虽然死咬王田制不松口,但对私属法,却已经放开了限制,准许奴隶买卖恢复。

    这些孩子本该是最漂亮可爱的年纪,杏仁一样的眼珠闪动着机灵的光芒。但现在却变得干瘦,萎缩得就像稻草人似的,唯独头显得很大。饥饿使得他们腹部肿胀,关中干燥的气候让他们的皮肤干裂,声音枯竭,只能发出乞讨食物的微弱哀鸣。

    “兄长,看到彼辈,就仿若看到我你我当年。”

    朱弟心存不忍,他每次出来,都会带好几个孩子回去,为此没少挨第四咸痛骂。

    本以为这已是极惨,但张鱼却摇着头,告诉他,自己在寿良,见过更凄凉的场景:“有流民的,又何止是关中?”

    张鱼曾见过,一位母亲带着一个婴儿和两个大一点的孩子外出讨饭,艰难的长途跋涉使她们非常疲倦,母亲坐在地上照料婴儿,叫两个大一些的孩子去一个里闾寻找食物,等到两个孩子空手回来,母亲已经死了,婴儿却还在吸吮她的**;有一对父母杀死了他们的两个孩子,然后上吊自杀,因为他们宁愿这样做,也不愿再听到孩子乞求食物的哭叫声。

    至于易子而食,亦是时常见到。

    “直到第五公入主寿良,收拢流民,从魏地调拨粮食,从豪强处要求捐粮,这才缓解了饥荒。”

    张鱼说起那段时光就颇为振奋:“然后让流民作为佃农,去替分到地的士卒耕作田地,收四成租子,壮勇者则入行伍为新卒,给口饭吃,这才稍稍缓解了寿良之难。”

    “是第五公给了他们活路。”

    -->>(第 3/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最近更新 武圣! 从笑傲江湖开始横推武道 叩问仙道 彼岸之主 五仙门 过河卒 玄鉴仙族 魔门败类 剑啸灵霄 盖世双谐 仙人消失之后 志怪书 神话之后 修真高手的田园生活 阵问长生 山河志异 长生从炼丹宗师开始 修仙琐录 托身白刃里,浪迹红尘中 剑来
最多阅读 一念永恒 剑来 彼岸之主 为龙之道 武圣! 不朽凡人 卧虎藏龙 我为纣王之傲啸封神 剑啸灵霄 仙逆 天影 我不想上梁山 过河卒 在九叔世界修仙 阵问长生 明夷于飞 志怪书 中州录 从笑傲江湖开始横推武道 修真门派掌门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