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第266章 渭南渭北(第 2/4 页)

    秦朝和汉初时,渭南还是典型的农业区,然而到了汉武帝时,发生了一件大事:退耕还林……其实就是上林苑扩大。

    “上林之大,南至宜春、鼎湖、御宿、昆吾,旁南山而西,至长杨、五柞,北绕黄山,濒渭而东,周袤数百里。”

    汉武废数县之地而圈上林,变成了皇家私产,周长三四百里,固然也有保障常安薪柴用度,以及歪打正着保护了关中日益危险的生态平衡。然而大量膏腴之地被圈占,渭南的“陆海”顿时缺了一大块,用东方朔喷汉武帝的话说就是:“绝陂池水泽之利,取民膏腴之地,上乏国家之用,下夺农桑之业,弃成功,就败事,损耗五谷”。

    但谁也阻止不了汉武的决意,自那之后,本就狭窄的渭南平原,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由于人多地少,而耕地不足,许多人都走上了其他的谋生之道。作为四方辐凑并至之都会,地小人众,其民益玩巧而事末,也就是搞工商业,甚至第三产业去了。

    “王莽虽开上林为民田,然不过十余年,无济于大局。”

    除了新丰附近的“渭穿渠”新开了五千顷田,渭南农业发展基本停滞,京师几十万非农业人口的粮食,靠的是哪呢?第五伦入京后,令任光调阅纳言府大司农薄册,又与宋弘求证过,和他想的差不多,除了部分来源于关东漕运,大头还是来自一水之隔的渭北平原,亦是如今的京尉、列尉、师尉三郡。

    第五伦道:“渭北,尤其是泾洛之间,本多为盐卤旱地,河流不及,难以灌溉,地广人稀。然秦时便有郑国渠,溉田四万顷,以此富强;后来汉开白渠,复溉田四千五百余顷。”

    他点了第八矫:“季正来说说,渭北还有哪些沟渠。”

    第八矫当然也清楚:“渭北泾水以西,有成国等三渠。”

    他们临渠乡,就是因在成国渠边上而命名,第八矫对家乡事务当然不会陌生:“成国渠长二百里,灌溉京尉、列尉两郡十余县,约两万顷。”

    “而在泾水以东,又有六辅渠,益溉郑国旁高印之田,约六千顷。”

    “洛水以东的师尉郡,还有龙首渠,灌田万余顷。”

    恐怖的是,这些沟渠基本都是汉武帝在位时修的,他虽然把渭南上林圈了地,但他在位区间,却创造了数倍于渭南的良田沃亩,关中的农业重心,也自此发生了转移,大多数良田集中在渭北。

    旱地农业的收获,很大程度上要依赖年降雨量的多寡与适时与否,但水利工程的兴建,却能使其覆盖区域的农田,无论旱涝,都能保证一定收成。含有大量泥沙的河水淤灌土壤,增加肥力与产量,故而渭北亩产颇高。

    第五伦颔首:“然也,故而百年之后,渭北膏壤千里,关中沃衍,实在于斯!衣食京师,亿万之口!”

    如此一来,渭南渭北的情况便清楚了,南边是大都会和手工业,北边除了五陵原外,基本都是农业区,在天下太平时节,南北经济互补,有大司农和五均官来调节,没有问题,可若是在乱世中……

    -->>(第 2/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最近更新 从笑傲江湖开始横推武道 神话之后 山河志异 武圣! 阵问长生 彼岸之主 托身白刃里,浪迹红尘中 玄鉴仙族 修真高手的田园生活 五仙门 叩问仙道 长生从炼丹宗师开始 过河卒 仙人消失之后 魔门败类 剑啸灵霄 盖世双谐 志怪书 修仙琐录 剑来
最多阅读 一念永恒 剑来 彼岸之主 为龙之道 武圣! 不朽凡人 中州录 卧虎藏龙 志怪书 阵问长生 从笑傲江湖开始横推武道 我不想上梁山 剑啸灵霄 修仙从摆地摊开始 过河卒 我为纣王之傲啸封神 修真门派掌门路 神话之后 仙逆 在九叔世界修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