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二十章:服不服(一)(第 2/4 页)
还有大顺军,大西军这两个打不死的小强,不管锤烂多少次,都能像野草,一个不留神,一夜之间又疯狂往上窜。
他不在言语,看来清军确实是山穷水尽,堵胤锡让洪承畴在这里休息,他和聆敬阳去卧室。
两人在卧室商议,山东一定要夺回兖州府和青州府,这是守住南直隶的前沿阵地,必须要有明军驻守。
倒是河南地区,堵胤锡认为河南民生凋敝,一马平川,大一点的城池早就被毁坏,几乎是无险可守。
清军也会把河南部分地区送给大顺军和大西军,让大明,大顺军,大西在河南倾轧。
他认为应该把开封府,归德府,汝宁府等河南东部州府和南直隶连成一片。
聆敬阳不停地点头,认可堵胤锡的建议,他和堵胤锡说道:“那就这么定了,不过我们要和大顺军,大西军维持友谊,莫要被清军挑拨离间,在河南等地混战不休。”
“嗯,我继续会一会洪承畴,你挑选得力
干将,入驻山东,河南,还有去看看金大人,是否找到刺客组织?”
“好”
在接下来的会议上,聆敬阳没有参与议和,带着侍卫来到吏部,金声还在这里忙得一塌糊涂。
他用了半天时间,终于找到一些头绪,发现有三个官员户籍地,年龄和户籍地都是伪造。
虽然弘光朝廷是一个十足草台班子,可对于官员队伍建设,还是非常重视的。
吏部把每一个官员姓名,籍贯,奶年考取功名都编制成册,而这三个官员的信息却非常不符合逻辑。
有一个官员甚至是崇祯二年进士,可却是一个七品官员,这非常不正常,最让他惊讶的是,这个崇祯二年的进士,只有二十六岁。
他以为是吏部官员工作不认真,或者是信息错误,特意召来吏部左侍郎。
左侍郎也是一脸懵逼,弘光朝廷也就这些日子安定下来,之前在南京城有一大批文武官员投降。
残余的官员不是隐匿在民间,就是跟着弘光帝,被清军追击得东奔西走,好不容易到了丛山关,安定下来后,在这里重新恢复六部制度。
很多流落在地方的官员,听说朝廷在丛山关重立,纷纷来到丛山关,再一次报效朝廷。
这些官员良莠不齐,重建后的吏部也是大概了解些信息,诸如官员户籍,姓名,之前在哪里为官等,然后就根据官职大小重新分配。
这个崇祯二年的进士,距离现在十多年,怎么都不可能才二十多岁。
-->>(第 2/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