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1章(第 2/3 页)
首先他严格把好每一块砖的烧制环节,绝不偷工减料,所以烧出的砖成色好,光洁度高、硬度很强,不易破碎。
同时在销售上,他也比别人技高一筹,当时卖砖是以“丁”为单位,一“小丁”砖是二百块,一“大丁”砖是八百块,但他在码砖时,一“小丁”要码二百二十块,一“大丁”要码八百五十块——价格上与别的窑场差不多,可数量上却暗自比别人多了一些。
同时又雇了三辆马车,凡买主在十里地之内的,一律免费送砖上门。一些买主在他这里买了几次砖后,就发现他的砖不但质量好,而且数量比别的窑场多,还能免费送货,便经常来他这里买。
不到一年的工夫,潘家窑场就红火起来,并很快出了名,甚至连一二百里地以外的人也慕名来他这里买砖。于是这潘家窑场越开越大,据说最多时有二三百人在这里干活,车进车出的,很是热闹,而另外几家窑场因经营不善便相继关了张。以后在潘家窑场附近形成村落,便依窑场之名,得地名潘家窑。
到了民国后期,这一带的土被用得差不多了,只留下许多大水坑和洼地,再取土烧砖很是困难,于是潘家窑暂时关闭,不久便迁到了房山一带。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以后这里的水坑和洼地被逐渐填平,并开始建设居民区,几年的时间就出现了一大片居民区,并以“潘家窑”之名而称。
但叫了没有多久,人们就觉得不雅,因为老北京人通常将女支院叫“窑子”,所以就改为“潘家园”,这个“园”字,便是“家园”的意思,并将附近新修的道路称为潘家园路。
后来在修建三环路时,在潘家园东侧修建了一座立交桥,便得名“潘家园桥”。1992年以后,在这里逐渐形成一个旧货市场,短短几年时间便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古玩旧货集散地,吸引着大批淘宝者和游客。
一提起潘家园,人们首先联想的就是捡漏让某人一夜暴富,可这捡漏的背后有多少人“打眼吃药”,却从来没人提起。
这也许就是光看别人吃肉,却看不见他人吃糠吧!
张子健看了看正门处几个黄色醒目大字潘家园旧货市场,心里感叹了一句,这次总算来到了鉴宝类小说主人公心目中的圣地了,会有什么样的奇遇会等着他,小心脏开始不争气的跳起来,我看这次最不济也能弄个元青花吧,张子健心中憧憬着。
周围人熙熙往往,还有不少高鼻梁、蓝眼睛、黄头发的老外,也在这里转悠,遇到感兴趣的东西,停下脚步,用不太纯熟的国语问问价格,时不时也蹦出几个京腔京韵的字,表示俺也在京城呆过好长时间,别拿假货忽悠俺。
张子健就这么闲逛着,叫卖声、还有讨价还价声,以及人们的说笑声,充满了整个市场,如果非要让张子健找个词来形容这个地方,那就是热闹,除了这两个字外,还真找不过更贴切的词。
溜溜达达就这么走着,不是有小伙计在店铺门口招呼着,张子健随便找了一家进去,可是过了不到十分钟出来,这家店铺的店主,把一件清光绪仿康熙的粉彩瓷瓶,硬是卖了个天价。
买主还喜滋滋的当成宝贝抱走了,在旁边看的张子健只冒冷汗,我擦,这嘴比黄杏秀还能忽悠。
-->>(第 2/3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