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2章(第 1/3 页)
应该是老北京,而且生活有些困难的老北京。
张子健要了一壶碧螺春,然后又要了几样点心,因为他注意到这个人走进来,看见别人桌上的点心,吞咽着口水。
“中午没吃饭吧,垫布点!”张子健指了指桌上的点心。
男人瞅了瞅,手伸出去抓了块点心,塞到嘴里,使劲有些费力的嚼着。
“喝口茶别噎着!”张子健给他倒了杯茶。
喝了一口茶顺了口气,这个男人掏出怀中的小布包很小心的放在桌子上,张子健瞅了一下,没有动。
这个男人小心翼翼打开布包,里面露出几块玉,看样子本来是一件东西,可断成几截东西。
店伙计说的没错,确实有够破。是古玉没错,可品相可以说糟糕的很,上面布满了锈色,也就是人们俗称的沁色。
何为沁色?古玉之所以“能动人之心”,就是因为它在地下沉睡几百年、几千年之后,会因为受地下各种化学物质的影响,从而产生各种各样匪夷所思的色彩、质地的变化。这种变化古人称之为“沁色”。
“沁色”的品种,据清人陈性《玉纪》所载,就有:坩黄、坩青、孩儿面、纯漆黑、枣皮红、鹦哥绿、朱砂红、鸡血红、棕毛紫、茄皮紫、松花绿、白果绿、秋葵黄、老酒黄、鱼肚白、糟米白、虾子青、鼻涕青、雨过天青、澄潭、水苍等等,总名之“十三彩”。
还有许多巧沁花色,如虾蟆皮、洒珠点、碎磁纹、牛毛纹、唐烂斑等等不一而足,共计有二十六种。
既然沁色是受“阴阳二气”、“日月二光”的影响产生的,又是那么的美不胜收,于是有沁色的古玉就成了人们刻意追求的目标。往往一块古玉因为沁色美而身价骤增百倍,而各种沁色也成了鉴识古玉的重要手段。
真的沁色都浸入玉的内部,与玉浑然一体。而假沁则多是浮在玉的表面,而且玉表也没有各种深浅不一的凹陷变化。
总之,由于沁色是由外而内沁入玉内的,有沁色的古玉一定会在玉表留下一些自然的痕迹。一般说玉器入土的时间越久,沁色也会重,但西北地区的土质干燥,玉器入土不易受沁;东南地区的土质湿润,玉器入土易被浸蚀。
-->>(第 1/3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