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8章 雪橇,出关(第 2/3 页)
这种爬犁,北宋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信安,沧,景之间......冬月作小坐床,冰上拽之。”
当然,文人雅士游玩制作的‘小坐床’,与运输交通使用的雪上爬犁相比,后者大了许多。
明朝北地的人,对雪上爬犁的制作,很是熟稔,也没太多的技术含量。
冠虏堡留下的五十青壮,在还没有开始接受正规士兵操练之前,先被李大眼安排制作雪上爬犁。
他们把骡车的车轮卸下,然后再把裸车底部磨平,最后把前后两端用火烤成翘起状,这样,一个雪地爬犁就做好了。
制作雪上爬犁的速度很快,每人一天之内,就能做好一个这样的爬犁。
等到了晚间时,五十个雪上爬犁,已经全部做好,李大眼又按照前世的记忆,让他们再制作一些单人滑雪板。
单人滑雪板更简单,两块平滑的木板,尖头微微翘起,在中间留下固定人脚的锁扣,再配上两根曲棍,一个简简单单的雪橇就成了。
朔风卷地和水凝,新冰一片如砥平,何人冒雪作冰戏,炼铁贯韦作膝行。铁若剑脊冰如镜,以履踏剑磨镜行。
当第二日李大眼起来的时候,眼前的一幕,正如诗中所写,冠虏堡的士兵们,各自三五成群摆弄雪上爬犁,或单人脚踏滑雪板,手持木棒,在广场上玩的不亦乐乎。
李大眼早已安排下去,明日出关剿匪,所有士兵必须会熟练使用滑雪板,至于雪上爬犁,则承担运送物资干粮,中途休息的作用。
只见,所有的冠虏堡士兵,头上带着厚厚的皮帽,脸上围着整块的黑色丝绢防止白雪刺眼,这丝绢,正是从两山口堡缴获中截下的。
每人手上带着厚厚的皮手套,身上也裹了暖和挡风的皮袄,手与脸上,涂满了防冻的旱獭油。
雪上爬犁,下面铺着厚厚的牛皮羊皮,上面搭了一个小帐篷,爬犁整体呈流线型,这种造型使得逆风阻力小,顺风更加快速。
上面帐篷,可以挤下四五个士兵休息,五十个雪上爬犁,除去运输装载的物资,可以同时保证近一百余人的休息使用。
冠虏堡此次出关剿匪士兵,两百余人,正好分两批轮换,警戒,行军,休息各不耽搁。
此时,外面的积雪已经三尺厚了,一些稍矮的枯草与灌木,早已不见了踪影。
-->>(第 2/3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