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 鸣玉登顶阁(第 2/4 页)
十苇雅居乃是燕国文人的最尊贵之所,长春阁也汇聚了燕国最好的文器。
话音一落,言初和景月的眉头便皱了起来,言初尽可能地尊敬道:“先生有何能耐能让我家小姐请你去十苇雅居的顶阁?那顶阁可不只是楼高,价格和身价也是最高的,登顶阁者可鸣玉挂名,长春阁的一副笔墨,换成银两也够普通人家吃一辈子了。”
“我只是这样说,同不同意在你家小姐,不愿不必勉强。”男子似乎料到了会遇此讥笑,毫不在意地继续品着手中的白水。
白帏中的宋婼反倒被激起了兴趣,起身请道:“请先生移步十苇雅居。”
男子的动作一滞,抬头隐隐看到白帏后的眼神坚定且尊敬,没有一丝戏谑的意思,便收了难色,昂首起身。
两人到了十苇雅居后,直奔顶阁,宋婼点了那日的琴师相伴,却被告知那琴师已离开了仓阳,小侍转而问道:“可用铭玉挂名?”
宋婼看向那男子,男子点头,一字一句道:“北阳魏宗道。”
接下来的一个时辰,魏宗道恳切地与宋婼论起了燕国新行的举贤制,每听一分便坚定了宋婼请此人赴孟的决心。
燕王推行举贤制,本意是好,燕国自国立至今的八十多年便是贵族任官、贵族治地,举贤任能是大势所趋,孟国已施行举贤制百年,其好处就像一位老师屹立在那,燕王岂能不变法,可一旦施行举贤任能,贵族后人便无官可做了,手握重劝的旧贵族们当然不愿轻易放弃手中的权力。
而燕王又急于求成,新政刚出便欲在全燕推广,自是逆浪涌起,阻力重重,新政已提出半年了,却几乎毫无进展,朝中发对重重。
凡事都支持燕王的庄相自是支持新政,也一力提拔了十余个寒门子弟入京,可朝中以商显为首的一众贵族仍极力反对。
此次就萨稷会的名义,已颁布了求贤书,燕国贤才借萨稷会之名入京。
“那请问魏先生,眼下局势,该如何破?”
“此政不可急功近利,新政刚出便欲于全国施行,那就是要了老贵族的命,只可逐步试行,温水煮鸭,缓缓处之,这不是一载之功,至少要三五年。”
“那先生可能评谈一下孟国之况?”
“孟强盛近百年,近两代君王沉迷征战,在先帝孟武帝在位的二十年更是连年兵戈,虽得了霸主之位,却也伤了国本,民疲兵乏,甚至封王都起兵作乱,国力虚空,已经在走下坡路了。若要破此局面,当是停兵止戈,鼓励民耕,重视贤才,如此才能将此盛世再固百年。”
-->>(第 2/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