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章:蹴鞠大会迎扶南(第 3/4 页)
北宋的蹴鞠有两种玩法,一种是“白打”,不设球门,两个球队分别派出同样数目的球员(从一人到十人均可)。
在场中轮流表演,以头、肩、背、膝、脚等身体部位顶球(绝对不允许用手),做出各种高难度动作,而球不落地。
由裁判分别打分,以技高一筹者胜。显然,“白打”强调的是技巧性与观赏性,有点类似于花样足球。
另一种玩法是“筑球”,更强调对抗性。球场中间会竖起一个大球门,高约三丈,宽约一丈,以彩带结网,只留出一个尺许见方的网眼,叫作“风流眼”。
比赛双方分别派出十二人(或者十六人),分着不同颜色的球衣。
两队立于球门两边,组成“左右军”对垒。左军与右军均设“球头”“跷球”“正挟”“头挟”“左竿网”“右竿网”“散立”等角色,就如现代足球比赛中也有前锋、前幺、后幺、后卫、守门员等分工。
每个球员按照自己的角色,站立于不同的位置,承担不同的任务。每场比赛还设有“都部署校正”“社司”,即正副裁判员。
比赛开始时,左右军以抽签的方式决定哪一方先发球。
不管哪方先发球,球都由“球头”开出,传给“跷球”,然后按规则在“正挟”“头挟”“左竿网”“右竿网”“散立”之间传球,传球过程中,手不准触球,球不得落地,最后又传回“球头”。
由“球头”射门,即将球射过“风流眼”。如果球触网弹回,只要不落地,本队球员可以将球接住,继续传球、射门。
球射过“风流眼”,对方接球,也是按规定的传球路线完成传球,再传给“球头”射门。直到球落地为一筹,以进球多寡定胜负。双方事前会商定一场比赛若干筹。
比赛结束后,双方球员互相作揖,以示礼仪。得胜一方,可获得奖励。而输掉一方的“球头”,则要接受惩罚。
钱林了解了规则以后才知道原来北宋的蹴鞠与现代的足球比赛还是有很大的差距的。
“这个就是皮鞠,你先熟悉一下。”那人给了钱林一个蹴鞠球。
钱林将球拿在手上看了看,球与现在的足球很相似,做工很是精妙,钱林不敢想象北宋时期的球竟然跟后世的足球这么像,钱林以前一直以为古人蹴鞠用的是实心球或者是藤条裹成的球。
又询问了蹴鞠好手以后钱林才终于弄明白了,原来从唐朝开始就有人制作出了空心的皮鞠,也就是足球。
唐人做的皮鞠,由八片外皮缝合而成,不过还不够浑圆。
到了宋朝,宋人则用十二瓣硝过的软牛皮来缝合,用香皮十二片,方形或者是圆形,方形的就像耕地一样一块一块的,圆形的就如同井口一样圆润的。
再用香胞一套,让其严丝合缝不露气,再往里面充气,形成圆球。
-->>(第 3/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