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章 苗头(第 2/3 页)
沿护城河修筑纵横相连的箭楼,并且沿河挖掘壕沟,密植拒马,以抵御金军骑兵的冲击。这样,绝对能形成一套新的防御体系。
谭明喜的嘴角边不觉露出了一丝敬佩的神色,其实这个道理他又何尝不知,只是未能如刘文昊一般阐释地如此清楚。
但在这一刻,问题还是出现了,毕竟太原军民面对金军已经自顾不暇,哪有那多余的力量去搞什么城防呢
当然,刘文昊的意思还是在王善这里,毕竟他此次下山,带来了十数万生力军。只是这里还有个瑕疵,就是虽然有了一些人手,可太原城中的粮食确实是个难题。
想着马儿跑又不想马儿吃草,哪里会有这么便宜的事王善军中的余粮也不多,说句不好听的,现在太原西城的粮食,能不能撑上十天都两说。
让大家饿肚子去搞什么城防建设,那岂不是逼着他们去投降吗
还有,王善手底下的义军也好,流民也罢,其实大多数都是原代、忻二州人士。之所以随着王善上了太行山,和降金的李嗣本以及原忻州知府贺权有着很大的关系。
原来,早在金人第一次南下之时,忻州知府贺权,面对金人南侵,大量流民寄居在忻州城内的情况,担心他们是金人的内应,于是将流民不论男女老幼全部杀害,手段极其残忍。
就这样,在贺权等人的逼迫之下,王善才会有了今天的“本钱”。
不过说白了,他手底下这群义军,哪有什么像样的战斗力,就算人数众多,也只是散沙一盘。
幸好在昨日金军主力被肆虐的大水所困,要不然,能不能安全进城,估计都不好说。
此时,因为没有将王善匪部招安上报朝廷,所以在李彦仙、谭明喜等人的建议下,刘文昊给其的任命是西城提举。
其实正儿八经来讲,刘文昊哪有什么权力任命,只不过在这么一个事急从权之时,给王善的定心丸而已。
提举一职,说白了,只是个不入流的小吏而已,但现在刘文昊也没有什么好的办法。况且在这么一个特殊时期,提举可大可小,权柄不可谓不重。所以王善对此也是欣然同意,只等着金人退去,接受朝廷正式的招安。
对于王善,刘文昊早有了解,如果他没记错的话,王善所部是被岳武穆击溃的,所以在损失惨重的情况下,没有办法才向金军投降的。
-->>(第 2/3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