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快腿(第 3/4 页)
周大林买了自行车回来,自己还送了两个单。刘璐和程晓也不辞辛苦,一人送了两个单,这才勉强把二十四个单都送完。
挣了不到十块钱,却让两个女孩有了信心,心情大好,要不然最懒的刘璐也不会亲自出去送单。
这一次单多了,她们还总结了经验。同类物品,一个地方可以买齐的,只要一次能送的过来,可以交给一个跑腿的,同时送好几个单。
有个学生自己就送了十个单,一个多小时的工夫,挣了六块钱,高兴地屁颠屁颠儿的。
要知道,那时候工资没翻番,省城的工人做一天工,八个小时还挣不到二十块钱,一个小时连三块钱都合不到。
周大林买了十辆黄色的自行车回来,都放到了半地下的储藏室里。
那时候的住宅楼,储藏室都是半地下的,在楼外面留着半扇横着的透气窗。这种样式的楼房,现在已经很难看到了。
那个年代,也正是偷自行车的疯狂年代,省城也不例外。十辆新车放楼下一晚上,能剩下一半就不错。
为凑够这十辆黄色的自行车,周大林跑了一天,几乎走遍了所有卖自行车的商铺,才总算凑齐了。
自行车是烤漆的,买了其他颜色的来自己再喷黄颜色的漆,会起化学反应,这点常识周大林还是有的,所以只能买黄颜色的自行车。
那时代,自行车都是黑的、绿的一类的中性色,这种鲜艳颜色的很少有人买,商家也就很少储备。
从人们对自行车颜色的选择上,也可以看出来,那时代人们的思想,总体还是偏向于保守的。
不过,九十年代的最后一年,也是人们思想迈向新时代的开始。新旧思想在激烈地博弈和交替着。
一个崭新的时代,正在逐渐拉开序幕。
因为市面上,毕竟已经有了鲜黄颜色的自行车了。
自行车就放在储藏室里,谁用就交一百块押金,用完了自行车回来完好无损,交车换回押金走人。不过这样就多了道手续,需要有人下楼开门取车,用车的回来也得下楼验车。
这跑上跑下的活,刘璐这个懒虫是绝对不肯干的,就只有程晓和周晓琳不辞辛苦了。
生意在一天天好起来,接单的数量每天都在增多,特别是那些专门送东西的黄色自行车在校园里跑起来之后,订单的数量就有了明显的增加,有时候一天能突破一百单。
一百单也就挣四十块钱,这还没有算投入的费用。周大林并不关心这个,亏这点钱对他来说,九牛一毛。
-->>(第 3/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