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6章 水稻产能(第 2/4 页)
产量如此之低, 怎能不让庆忌感到发愁?
见到庆忌皱眉, 在一侧的治粟内史范蠡不由得低着头,缓声道:“大王,西南之地的稻田亩产如此之低,不足为奇。”
“此地的稻田一年一熟,不同于吴都、梅里等地的上等良田,可一年两熟。”
“再者,稻田适才开辟,尚属旱田,若非天公作美,今年风调雨顺,唯恐地里的水稻颗粒无收矣!”
闻言,庆忌微微颔首,显然是认同了范蠡的这一看法。
这些充当农夫的楚军战俘,被迫到西南之地屯田垦荒,也不过一年的时间。
想让荒地变成良田,并非是一朝一夕所能达成的事情。
而且,这期间必然是要经历更多的艰辛开垦的过程。
“他们是在开凿水渠吗?”
庆忌指着不远处正在挥舞着锄头,卖力的刨土的农夫问道。
孙凭回答道:“正是。大王, 农田需要灌溉,稻田远比麦地更需水量,若无充足的水源,便是寻常的沃土,都难保不会歉收!”
道理是这样的道理,庆忌都懂。
只是,庆忌依旧十分在意西南之地的开发问题,开发的速度如此之迟缓,力度如此之小,吴国何时才能拥有真正的大粮仓?
要知道,在后世,现在的吴越之地,可是有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说法。
庆忌若是记得没错的话,这句谚语出现在宋朝时期。
在宋朝时期,天下的粮食供应基地主要集中于长江中下游的太湖、鄱阳湖等平原和湖泊沼泽地区。
-->>(第 2/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