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第三百六十七章 没有倾向的考题(第 4/4 页)

    张邦奇微笑着摇了摇头,随后走出考棚,去下一个院子巡查。

    这位主考官一圈走下来,看起来没露出多少端倪,但朱浩却看出张邦奇身上带有的那种随和。

    再加上此人出题时讲究一个工整不出纰漏,而一年下来把湖广各地走了个遍,又岁考秀才又院考生员,出那么多题,他能一一考虑出题倾向?

    有的考官直接顺着一部经典,今天出这一段,明天到了下一地,直接选取另外一段,反正都是圣人之言,你们看着写,最后只要大差不差我就给你过……

    朱浩随即想到,《明史·张邦奇传》中曾记录张邦奇治学方面的思想:“学不孔、颜,行不曾、闵,虽文如雄、褒,吾且斥之。”

    意思是,学习方面不像孔子、颜回,行为方面不像曾参、闵损,即使文章写得像杨雄、左思,我也要斥责他。

    杨雄和左思都是历史上有名的辞赋家,可说是文辞华美,世间罕见,左思的《三都赋》流传市面时,更是促成“洛阳纸贵”这一成语的诞生。

    这就意味着,张邦奇对士子的辞藻不太看重,更注重士子修习学问时的勤勉克己。

    回到第二题涉及中庸之道,看来张邦奇的思想,跟中庸之道关联不大。

    但朱浩马上找到共通点。

    就在于“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连朱熹都说,“道不可离,人自不察,是以有过不及之弊”。

    感情张邦奇提及中庸之道乃是幌子,要求学生在进学路上的自察才是你出题的目的,那要是真中了陷阱跑去论中庸之道,那你写得再好,也只能落入平庸。

    明白这一点,朱浩的破题方向也就找到了。

    修学在于修心,中庸也在于修心,这才是论题的精妙所在,而这也符合正德年间正在逐渐发扬光大的心学思想……

    “中庸者在于明学而守心,道自察明是非之理心方而定。”

    论中庸之道,先论个勤学,很符合张邦奇的治学理念,而且我隐晦去讲,还特别论了个要守心的问题,讲究的是不能因为多智就乱了本心,那就超出圣人所言中庸的范畴。

    我讲的是,学问再大也可以保持中庸,不在于学问多寡,而在于你能不能把本心守住。

    守心的要诀,在于自查和明理,做到这两点,就不怕智者过、贤者余的问题了。

    ------题外话------

    第三更送上,天子求订阅和月票支持!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最近更新 骗了康熙 谍影:命令与征服 我在现代留过学 活埋大清朝 三国模拟器:这个马谡太稳健了 某霍格沃茨的魔文教授 大清要完 晋末长剑 我的谍战岁月 机战:先驱者的归来 不是吧君子也防 大唐腾飞之路 寒门崛起 万历明君 红楼琏二爷 大明烟火 机战之无限边境 说好的文弱谋士,你一人战三英? 蜀汉之庄稼汉 北齐怪谈
最多阅读 希腊神话 折尽春风 斗罗从攻略小舞开始无敌 1717新美洲帝国 天下枭雄 小老板 潜行者 不是吧君子也防 酒仙斗罗 大唐:开局错认皇后当岳母 唐朝从当村长开始 大清要完 唐朝地主爷 斗罗:从俘获教皇比比东开始 从继任太守开始三国 斗罗:开局半神,被千仞雪曝光 三国之暴君颜良 不许没收我的人籍 大秦始皇帝能够听到我心声 大周守藏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