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章 纱厂(第 1/2 页)
第75章 纱厂
周友声既然要问陆槐明这件事,自然会做一些了解,所以,吴浩的解释是基本符合事实的,这让周友声略略放心。
“吴浩,你要清楚你在做什么,这一点非常重要。但是,我还是要提醒你一下,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做有违法纪的事。”
吴浩不由的想起了王云涛,但面上波澜不起:“周叔,您放心,我不会走上那条路的。”
这件事揭过,看着距离午饭还有时间,周友声很自然的提起了建纺纱厂的事。
第一次见面时,吴浩对于发展经济的观点和眼光,周友声记忆犹新。
听周友声解说之后,前世的一些记忆自然浮现于脑海。
吴浩对于纱厂这个事有很深印象,因为这次以户口换资金中,有两家邻居就倾尽家底,将自家孩子送入了纱厂。
纱厂建成之初,生产倒是没有问题,但是焦县地处皖北,远离此时的几个经济快速发展区域,最近的有着较完备轻工业基础的是珠城,虽然对于纱绽有着较大需求,但在棉纺产业链已经南移至苏南、粤东的情况,珠城的整体工业环境持续恶化,轻工业更是日薄西山,更何况,珠城本就有着自己的供应链。
所以,焦县的纱绽生产出来,一直打不开销路,可以说从建成之初就开始亏损,不仅不能为焦县整体经济建设提供助力,还要县财政输血,支撑了七年之后,终于以倒闭收场。
还记得,那两家邻居以多年债务只换得到了两个非农户口,懊悔多年。
知道了结果并不代表吴浩可以改变现在,但是,终归是自己未来岳父主抓的项目,吴浩想着总要做点什么。
“周叔,我不了解棉纺这个行业,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吴浩说道:“但是,事物的发展总会遵循着某种规律,所以,我想以药材集散地这个例子谈谈自己的看法。”
周友声把吴浩叫进书房,主要是谈陆槐明的事,因为还没有到午饭时间,才聊到纱厂的事,其实更多的是聊聊而已,虽然内心深处有着某种期盼。
但现在似乎有了意外之喜,周友声不由坐直了身子。
吴浩接着说道:“中医看病,每剂药方都讲究君臣佐使,少则七八味,多则几十味药材,才能起到治病救人的效果。所以,中医就需要各种道地药材,可是,道地药材分布于全国各地,就是交通便捷的现在,如果一家中医要到全国各地采购所需药材的话,每剂中药的价格将昂贵到大部分人都看不起。
更别说交通极为不便的古代社会了。
为了能够把中药材的价格降低到人们能看得起病,就产生了一个需求,要有一个可以采购到品类齐全药材的市场。这是药材集散地之所以产生的原因,也是在这个需求之下,诸多因素共同作用,产生了诸如焦县这样全国闻名的药材集散地。
-->>(第 1/2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