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六章:海寿的投名状(第 4/4 页)
海寿微微犹豫,随即说出了一个让康平心惊肉跳的名字。
“这些年以来,仍与他保持联系的官员并不多,其中就有大理寺卿吕震。”
康平见海寿欲言又止,追问道:“你还知道些什么?”
“康公,下官猜测,永乐十六年的律法科会试泄题案,应该是大理寺卿吕震联合黄俨一手制造的冤案。当年那位被太上皇诛杀的大理寺右寺丞尹昌隆,uu看书或是替罪羊。”
海寿小声说道。
洪武中后期,陕西临潼人吕震以乡举进入太学,因办事优异,历任山东按察司试佥事、户部主事、北平按察司佥事。
朱棣继位后,吕震升任为大理寺卿。
永乐前期,吕震曾三次奉命省亲,有两次赶上关中地区发生饥荒,他命令地方官员开仓放粮,赈济灾民,回京后如实上奏,得到了朱棣的赞许。
可以说,朱棣对吕震是相当信任的。
康平沉声道:“此事涉及朝中大臣,你可有证据?”
“下官并无真凭实据,只是在当年律法科会试之前,去寺庙烧香时无意中撞见了身穿便服的黄俨与吕震。由于我当时也是身穿便服,又戴着帽子,因此他们没有发现我。”
海寿补充道:“康公,如今黄俨升任内官监太监,之前与其断了联系的官员,必然会再次巴结于他,下官愿意负责收集证据。”
他见康平面露肃容,似乎在权衡利弊,于是趁热打铁又说了一番话。
“康公,下官自知有罪,可下官不想死,下官写了一封检举信,一直在犹豫要不要上呈陛下。前些日子得知黄俨官复原职,下官惶惶不可终日,害怕黄俨找理由弄死下官。而今康公来看下官,下官冒死也要把黄俨的罪恶说出来。”
海寿说到这里,起身走向旁边卧房内的衣柜,开始翻找他写的检举信与收集到的证人口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