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三章:朱棣决定迁都(第 3/4 页)
“陛下,太祖皇帝昔年所定的《大明律》中的《兵律篇》有言:‘凡将马、牛、军需、铁货、铜钱、缎匹、丝绢、丝锦、私出外境货卖者,杖一百,所有货物充入官府。若将人口、军械私出外境者处以绞刑。’”
御史桂湛躬身出列道:“陛下,泉州一事,极为重大,请陛下下旨严加追查,不可让首恶及协从者漏网,当使天下人以此为戒。”
“陛下,微臣愿意请缨,担此重任。”
大理寺卿吕震躬身出列道。
“陛下,臣以为,此事应该交给刑部、兵部及锦衣卫合力彻查。”
桂湛恭声道。
“泉州命案,震惊朝野,此事到现在还是迷雾重重,众说纷纭。究竟是真的发生了私通倭寇的大案,还是仅仅偶发于市井交易之争斗,水落石出之后,才好定夺。”
朱棣沉默片刻后,高声道:“拟旨,泉州命案交于太子彻查处置,内阁众侍从顾问协助太子办理此事。”
“儿臣遵旨。”
朱高煦躬身行礼道。
“臣等遵旨。”
以方孝孺为首的一众内阁顾问作揖行礼道。
两个时辰后。
天界寺。
后山腰上的一座凉亭下。
“你这和尚,耳朵聋了吗?朕说了半天,你都没听见?”
朱棣端坐在石凳之上,望着对面不发一言的姚广孝,故作生气道。
姚广孝手持佛珠,温声道:“贫僧做陛下的一个出气筒足矣,陛下让太子来办这件事,自有陛下的道理。”
朱棣感叹道:“一段时间没来拜会少师,朕心中想什么,你还是都能猜得出来。”
“陛下,此事怕不会就此了结,不如让高燧老老实实在泉州待着,闭门思过,就不要进京了。”
姚广孝沉思片刻,把手中佛珠收起,抚着银须道。
“少师觉得,太子会如何处置此事?”朱棣问道。
姚广孝道:“太子极类陛下,心思也不难猜,他大概会效法‘吴郡王故事’,责令高燧禁足府邸。”
朱棣微微一笑,捡起一枚棋子,问道:“少师,来,可有兴致下一局?”
“陛下有兴致,老衲就有兴致。”
姚广孝抚须道。
“算了,算了!”
朱棣把棋子一丢,当即起身,负手而立道:“朕这辈子,最羡慕的就是你这大和尚,划出道来让他人走,自个躲一边清净。”
“陛下心中烦恼的,并非赵王之事,而是北方边疆吧?”
姚广孝略作思考,沉声道。
朱棣皱眉道:“朕自登基之后,北方部落骚扰不断,来势汹汹,烧杀抢掠,令百姓逃亡连连,每年出现的无家可归者皆成千上万,朕岂能坐视不理?因此,朕决意迁都北平!一旦迁都北平,那就占尽了天时地利。北平自古称雄,有险可守,有道可发,粮草充足,兵源广泛。”
“对于朕迁都北平之事,内阁众顾问有很多种看法。”
“有人认为北平是朕的‘龙兴’之地,朕坐上帝位之后,把京师移到朕熟悉的地方很正常。”
“有人认为朕待在金陵时,会想起朕那病逝在皇宫里的父皇与兄长(朱标),因此很难心安,所以才会想着迁都北平。”
“还有人认为漠北部落始终是个隐患,当初父皇让朕镇守北平,正是为了防备草原人,而朕如今做了皇帝,那么北平如此重要的地区便无人镇守。因此,朕才想着把京师迁到北平,做皇帝和守边疆两不误,美其名曰‘天子守国门’。”
“不瞒少师,以上三种观点都是朕迁都的原因,但朕迁都北平最大的,起到决定性作用的原因,在于朕的追求!”
“朕要做一个雄才大略的帝王,而北平这座城的前身,却是元大都。”
“前元一个是疆域十分辽阔的庞大帝国,高煦曾说这样的帝国可以称之为‘日不落帝国’。而前元控制整个庞大帝国的中心,便是元大都。”
“换句话说,无论是格局还是布防,这种恢弘的气势远非金陵可比。少师可以想象得到,当年朕初到北平之地时,有多么震撼!”
-->>(第 3/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