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二章:朱棣的改封计划(第 3/4 页)
朱棣追问道:“你有什么办法?”
朱高煦答道:“准五叔带三护卫与众医者及各种植物样本、种子,于海外就藩建立周国。”
“呵呵。”朱棣先轻笑了一声,接着道:“这恐怕不行。”
朱高煦补充道:“待周国安定之后,爹下一道旨意,命五叔次子、三子、四子辅佐周王世子主理藩国事,着五叔回国继续编著《救荒本草》,如何?”
朱棣眼前一亮,道:“这个法子不错!”
他转念一想,盯着朱高煦说道:“若你五叔问,周国怎样才算安定,又当如何?”
朱高煦道:“修好国都便算。”
朱棣抚掌道:“妙哉!”
随后,他用疑惑的眼神,望着朱高煦,问道:“你是早就料到了诸王不会老实出海建国?”
“孩儿自上次晕倒后,近来一直在休息,闲着也是闲着,便多想了一些事,以备不时之需,好为爹分忧。”朱高煦恭声答道。
朱棣点了点头,心中不禁感慨道:“有子如此,何其幸也!”
他知道改封诸王于海外建国,需要分阶段实行,而朱高煦目光高远,极具战略眼光。
于是,朱棣接下来把他设想的诸藩改封计划,告诉了朱高煦。
改封诸王,共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个阶段,在永乐五年之前完成,改封出去六王。
主要把诸王之中实力较强的两人,即周王朱橚、楚王朱桢,以及两个刺头,即代王朱桂、宁王朱权改封出去。
同时,还要针对北方鞑靼、瓦剌等游牧部落,进行军事上的布局,为将来大明彻底消灭来自北方草原的威胁做铺垫。
因此,朱棣打算沈王朱模、韩王朱松改封到努尔干东北地区靠近鲸海的地方建立沈国、韩国,用国野体系吸收教化林中野人成为大明藩国子民,从而斩断草原部落从东北山林之中抓捕野人,充为奴隶丁口的可能。
韩、沈两国的具体位置是莽哥河(阿穆尔河)与阿速江(乌苏里江)以东那片辽阔的黑土地。
那里虽然冬季寒冷,但因为东临鲸海,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夏季炎热湿润多雨,六、七月份平均气温在二十度,最高气温能达到三十八度。
而且有大量的荒原可以开垦成农田,或依山川之势或依辽、金时的城池遗址,修建新的城池。
这样一来,韩、沈两国,将南临辽东,有通商之利,东朝鲸海,亦有航海之便。
且阿速江江宽水深,水流平稳,便于航运,具备江海联运的良好条件。
第二个阶段,根据大明在海外开拓的情况,再改封七位亲王出去建国,大概在永乐十年之前完成。
具体七王分别是蜀王朱椿、晋王朱柏(原湘王)、肃王朱楧(yang)、辽王朱植、庆王朱栴(zhan)、岷王朱楩(pian)、谷王朱橞。
朱棣打算过阵子在皇城内择址修建一座皇家书院,专门培养在京亲王、郡王等宗室治国理政,以及攻城略地领兵之道,为将来改封海外建国做准备。
对于年幼的各藩王之子即太祖皇帝之孙,也一律进入书院内的小学堂进学。
-->>(第 3/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