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九章:大明史上第一位督公(下)(第 2/4 页)
李兴把手中的两个食盒递给康平,面朝朱高煦躬身道:“殿下,奴婢回去向陛下复命了,告退。”
片刻后。
朱高煦与郑和喝完莲子羹,出去刺探消息的赵俊臣正好也回来了。
于是,赵俊臣把文学馆官吏打算联名上表等事,说了出来。
韦贤义愤填膺道:“殿下,卑职愿意带人去把文学馆围了,抓住造谣生事者,再顺藤摸瓜, 挖出他们在朝中的根子,把那些无事生非的官员一起拿下。如此,就断然不会有人再敢造谣生事。”
“不可!此事不可操之过急。”郑和急忙劝道。
韦贤反驳道:“难道就这样看着那些人给咱大明的天威抹黑?”
郑和道:“替君父分忧,郑和死而无憾,但小不忍则乱大谋。”
韦贤朝着朱高煦抱拳道:“只要殿下一句话,末将这就豁出去了!”
朱高煦沉声道:“韦贤,稍安勿躁。郑和所言有理,若照你说的这么做,只会惹祸。”
“散布流言虽然不仁义,但他们人数众多。若是全部拘押,各衙门都将陷于瘫痪,父皇的旨意谁来领?朝廷的日常公务谁来办?”
“在开海巡洋之时,发生滥捕错杀的冤案,更会人人自危,此事传到海外诸国,不仅会贻笑大方,还会使大明陷于内外交困。如此一来,开海巡洋之策,只能废止。这正是别有用心之人,求之不得的结果!”
“可由着他们这样折腾下去,何时是个头啊?”韦贤急道。
郑和道:“韦将军有所不知,番邦来朝纳贡,必须要赶在每年的夏季,而从大明出海,则要等到冬末春初。此因船力必须借助季风所致,这批番商贡使滞留大明,少数还要两、三个月,朝廷要想把巡洋之策进行下去,就要从长计议。”
“除了要使番客受到礼遇,得到利益,更要让他们有事可做,有道可学。让番邦使者真心向化,修身敬德,这才是陛下礼遇万邦,泽被四海的宗旨。”
“这些化外土著,蛮荒异族,能教他们什么?”韦贤忍不住问道。
朱高煦反问道:“番商贡使之中为何会有人逛花街柳巷?”
韦贤答道:“卑职觉得他们是无事可做。”
郑和答道:“臣以为,是因为大明官民对他们敬而远之,心生隔阂,而卖笑者唯利是图,是他们最容易接近的。微臣觉得,他们心里真正想结识的,应该还是大明的百姓。”
“百姓?”韦贤问道。
“对!”郑和点头道。
朱高煦望着郑和,嘴角露出了一丝笑容,道:“郑和,你以后出海,必须在外邦贸易中转站设立一座书院,专门教番人认汉字,说汉话,识汉礼,让他们了解华夏,认识大明。”
他说到这里,话锋一转道:“走吧,郑和,跟我去见父皇,我已经想到了治理秦淮乱象的对策。”
一刻钟后。
文华殿。
宦官李兴入内禀告道:“陛下,太子来了。”
“儿臣见过父皇。”
“微臣拜见陛下。”
李兴的话音未落,朱高煦就领着郑和来到了大殿之上,躬身作揖行礼。
朱棣挥手示意李兴退下,然后起身走至殿中,近距离问朱高煦道:“你不去想办法治理秦淮河乱象,来此作甚?”
他说话的同时,犀利的目光落到了郑和的脸上,后者却立即低下了头。
“父皇,儿臣已经想到了办法。”朱高煦恭声答道。
“是何办法?”
朱棣刚才正为此事犯愁,此时听到朱高煦说已想出办法,不由得诧异问道。
谷菂
-->>(第 2/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