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章:匆匆五年(下)(第 2/4 页)
其中影响最大的有三件事。
一是众塞王守边拓土的谋划得以实现。
二是与文武百官达成迁都北方的共识。
三是收复前朝(蒙元)岭北行省的战略布局进入实施阶段。
此外,朱元璋这几年特地对朝廷官制、爵位制、兵役制、卫所制等各种制度做了一番细微的调整与修补。
而且,他将其中一些干系重大的规定加入了祖训之中,命后世之君严格遵守。
例如,允许受封亲王的皇子去塞外或海外开疆拓土,且打下的土地纳入其封地范围,朝廷以“借贷”的方式为其提供粮草、军械等支持。
又如,禁止封地在大明境内的藩王插手地方政务,不准王府属官兼任地方职务,且此类藩王无诏不得擅离藩地,否则以谋逆罪论处。
再比如,勋臣若触犯律法,则罪加一等,但天子行仁道,允许视罪行轻重以爵抵罪,或缴纳罚金抵罪。
诸如上述增加的三个条例,大都是针对皇亲国戚、文武勋臣的规定。
故而,韩王与沈王对身为塞王的认知,要比原历史上更加深刻。
片刻后,众人的目光又重新投向了校场之上。
“左边穿青色紧身衣之人,名为耿瑄,长兴侯(耿炳文)第三子,年二十九岁,作战勇猛,善用长枪。”
“世子殿下领直隶校尉时,其人被调入校尉部任职,而后一路屡立战功,晋升为千户。”
见韩王与沈王对校场上的比斗看的入神,康平在朱高煦的眼神授意下对场上之人进行了一番介绍。
“右边穿暗红色紧身衣之人,名为傅让,颍国公(傅友德)第三子,年三十四,善用大刀。”
-->>(第 2/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