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北国之春:名满扶桑人归来(第 4/4 页)
如果你长久地离开一个地方,天高地远,岁月蹉跎。是否会想念那个地方的风土人情?是否会问自己那个地方对自己可有留恋?
我会问。因为我曾将生命中最宝贵的年华赋予那片土地,我曾在那里追逐梦想,我曾在那里经历成长。
从1974~1978年,邓丽君忙于在日本发展自己的演唱事业,很少与中国港台地区、东南亚地区的歌迷进行互动演出。但这么久的分别后,这些地区的歌迷并没有忘记他们的偶像,还在通过一些电台节目关注身在岛国的偶像。
当年,邓丽君从台湾转到香港发展,演唱方式也相继发生了一些改变,开始投入电影歌曲的录制与发行。当时的港台地区,电影行业飞速发展,其中以琼瑶剧为主的风情戏最为风靡,邓丽君当时所在的唱片公司就以电影主题曲为主要线索,为邓丽君量身打造了二十多张专辑。在众多的电影歌曲中,最以《千言万语》打动人心:
不知道为了什么
忧愁它围绕着我
我每天都在祈祷
快赶走爱的寂寞
那天起,你对我说
永远地爱着我
千言和万语
随浮云掠过
不知道为了什么
忧愁它围绕着我
我每天都在祈祷
快赶走爱的寂寞
……
——《千言万语》
古月运用一些简单的词汇,轻而易举地将一份欲说还休的感情清晰地描绘出来。琼瑶剧温柔细腻,邓丽君的歌声柔情似水,两者相互交融,简直就是天衣无缝。完美的搭配和演绎,使这首歌成为邓丽君众多作品中的金字招牌,直到多年后,当人们听到这熟悉的旋律,依旧会身不由己地沉醉其中,从而回忆起邓丽君的温婉多情。
琼瑶式的爱情剧,成全了邓丽君在电影行业的歌唱事业,也或者,邓丽君精妙绝伦的演唱功底,使琼瑶剧俘获了更多观众的心。也许,绝配就是这么来的吧。任世间别物种种,却再也没有一样东西比他们彼此更需要、更相互契合。
成功加入宝丽多公司后,邓丽君推出了一系列优秀作品。1975年,她推出《岛国之情歌》的第一集《再见!我的爱人》,其中有她的成名曲《空港》。
随后的9~10月,邓丽君再次回到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地区展开巡回演出,10月底在香港参与录制了《邓丽君电视特辑》。
1976年,邓丽君首次在香港的利舞台登台演出,3月即在当地举办个人演唱会。歌迷热情前往,激情高昂。由于第一次演出获得的巨大成功,此后一连几年,邓丽君又在这里举办多场个人演唱会,同样获得了歌迷们的热烈反响。
此时,邓丽君在日本接受了3年的正规训练,对音乐有了更加深刻的领悟,她开始将一种比较现代化的表演方式带到华人世界。当时,中国流行音乐虽然已经取得一定的发展,但在演出形式上相对日本等地区还比较落后,中国港台地区的演出一般都只注重歌手本人的特色,而日本等地区的演出除此以外,更注重整个舞台的效果。在舞台表演上,舞蹈大多只起点缀作用,而乐队则是更简单的伴奏。邓丽君从这两个方面进行强化,使整个演出的舞台效果达到一个先进水平。
在香港开演唱会时,每场演唱会的门票总是在第一时间就一售而空,舞厅门口更是挤满了等着买退票的人。
在演唱会现场,邓丽君从始至终都很亲切可人,她会趁着旋律间奏的空档与台下歌迷亲切握手,甚至送去几句问候。
“只要你们不觉辛苦,我唱一夜都没有关系。”她深情地望着台下说。
面对偶像如此伟大的敬业精神,听众也很“痴情”。但凡音乐响起,邓丽君朱唇轻启,人们总沉醉其中;若歌声停住,轰天的掌声从四处响起,震耳欲聋,欢呼声如热浪一般,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人们挥舞着手臂热情高涨,所有的声音汇合成那个动听的名字“邓丽君,邓丽君”,喊叫声与掌声彼此交错,经久不息。唱歌的人忘记了疲惫,听歌的人陷入了疯狂。
可以说,香港是邓丽君的一块福地,这座城市东西融汇,到处充满了现代气息,使邓丽君沉醉,她怀有深切的感情为这座自己钟爱的城市高歌,所发行的唱片也获得了当地人们的大力支持。
继邓丽君成功开拓出日本唱片市场后,她开始忙于奔波东南亚、中国香港与日本三个主要市场,由此个人演唱会安排得紧锣密鼓,虽然辛苦,但邓丽君乐此不疲。
1978年,邓丽君又以两张大碟荣获香港第三届“金唱片”奖。其中《爱情更美丽》《一封情书》都是“白金唱片”。
在赢得掌声、获得荣誉的时候,善良的邓丽君不忘积极开展各种慈善活动,更将1978年自己某场演唱会的所得慷慨捐出,作为慈善基金。
几年中,邓丽君步履匆匆,从中国台湾到中国香港,中国香港到东南亚再到日本,都能看到她忙碌的身影。她每一次都是来去匆匆,每一次都沐浴在花海之中,在丰富的行程中摘下了无数桂冠。20世纪70年代,整个亚洲因为邓丽君,披上了一层绚烂耀眼的缤纷。
而她像个忠诚的追梦人,在前进的道路不知疲倦地奔跑着,前程似锦,然而天命无情,再美的红花也有凋零,她不知道,前方也会有风雨,并且那场大风暴竟会来得如此迅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