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七章 秦锁蜀龙,李隆有后(第 2/4 页)
由于蜀国天柱崩塌,部分蜀地天命散落在外,很多野心家得到一分天命便看不清大势,被残余的蜀国气运所激,走上对抗楚国的道路。
巴郡、蜀郡、乃至广汉郡,李隆的旨意都很有效果,大部分地区传檄而定。
可占据其它郡县的蜀国官员,就未必能识时务了,很多人对李隆的册封,既不拒绝也不接受。
都想作壁上观,静待时机,说不定他们就能混水摸鱼成为一方国主,再不济也想着从李隆那里得到更多赏赐拉拢,比如爵位。
后续平蜀还能稳步推进,可有几个地方却需要马上派大军占领,最重要的就是剑阁。
李彦章参加入城仪式后,马不停蹄便率领两万大军赶赴剑阁、广元、白水一线驻守。
蜀地天险再好防守,也要人去守,当初姬鄢将一万禁军从剑阁调回,眼下剑阁便只有一万战斗力薄弱的杂军,十分不稳。
如果梁国没出事还好说,凭梁国的实力可能还不敢入侵蜀地,可现在梁国出事了。
早在兴平九年一月,姬鄢听闻楚国大举入侵蜀国,他便着手准备对外扩张。
是时,临近的象州蕃人再次造反,一度打败占据象州的几个军阀,旬月之间便攻占象州全境。
治平年间,象州蕃人第一次造反,是正式掀开大虞落幕的序曲。
那一战让天下的野心家看到了大虞朝廷的衰弱,堂堂中央王朝居然无力镇压一个外州蕃人的叛乱,最后还是如今的秦王应鸿羽方才平息象州蕃人之乱,这也是应鸿羽崛起的第一步。
由于那一次的无情镇压,使得象州安定了一二十年,就连后续大虞末年的种种大事都没有这个外州的音讯。
就好似象州消失在了三十六州的版图上,而象州的地理位置相对于其它外州还属上等,因为它和沙、甘二州一样,紧邻古夏九州的西北,属于秦国的邻居。
其实这些年,象州内部并没有安定下来,反而是大战小战不断,多的是想要趁势而起的军阀。
只是由于当初姬鄢带领的禁军,将象州各大势力都犁了一遍,这才让他们小心了许多,打起仗来也会控制程度和规模。
今天你和我打,明天我和他打,大家打来打去都达成了默契,那就是不下死手,输得那方割让一些利益就行。
这样做,倒确实维护了象州大户和军阀的总体利益,手里有兵有粮当一个土霸王,关起门来称王称霸。
有得益方,就有被压迫方,在象州的被压迫方还是蕃人。
蕃人治平年间的叛乱,差点让他们灭族,青壮人口足足少了一半,直到最近方才恢复几分元气。
也因为那次夏人的铁血反制,即使这些年蕃人又被赶到草原上,受冻挨饿,依然没敢再度反叛。
这次也是象州的几个军阀做得太过分,他们在其它势力那遭受了损失,只能在蕃人手上补回来。
或是被逼无奈,又或是野心,总之蕃人掀起了第二次反叛。
猝不及防之下,象州各自为战的诸多军阀被一体横扫,除了少部分逃到秦国求得庇护,其余人等都成了蕃人的阶下囚乃至奴隶。
-->>(第 2/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