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六章 宝钗:说不得……心里正自冷笑呢(第 3/4 页)
方才她听着,都觉得臊得慌,也就是人家有涵养,不生恼。
“乖囡,这不是话赶话儿,你哥哥要问的吗?我寻思着亲里亲戚的,请教人家这些,也不打紧是吧?再说他才多大?比你舅舅官儿小都是正常不过的事,问起来,也不算是什么埋汰人的事儿。”薛姨妈笑了笑,轻声道:“再说人家也没恼不是。”
宝钗无奈说道:“妈,那是人有城府,喜怒不形于色,谁知道人家心头怎么想的?说不得……心里正自冷笑呢。”
这话,自是有一半儿在唬自家母亲。
薛姨妈闻言,脸上洋溢的笑意,果是凝滞了下,迟疑道:“这……应不至于吧,毕竟是表里表亲的,哪能这么小心眼?我的乖女儿,我瞧着这珩哥儿虽性子清冷了些,但也是个知礼数的,明个儿还说好一起启程。”
宝钗轻轻摇了摇头,说道:“这人年岁比着哥哥也没大多少,可已是三品武官,领兵出征在外,人家一多半儿,还不是靠着祖上余荫袭封的官儿,这等旁支儿,得了富贵权势,要么是胸怀宽广的,要么是个睚眦必报的。”
这等出身寒微,骤登高位,要么气度恢弘,海纳百川,要么心胸狭隘,不能容人!
从方才看来,倒是个有气度涵养的,但她总觉得其人身上笼着一团迷雾。
不恼归不恼,但面上殊无异色,起码她看不出什么端倪。
“只怕是,心有山川之险,腹有城府之严。”
还有,她刚刚都不好说,看着那人腰间佩着的宝剑,剑鞘浮雕着金龙,这龙凤也是旁人能乱镌的?
怕不是御用之物!?
当然,她没见过,也不敢确信。
“等到京里,得让莺儿偷偷打听打听,不然,别什么时候把人得罪的给什么似的,自己还跟个没事儿人一样。”宝钗铰着手中的手帕,杏眸闪了闪,思忖道。
这边厢,薛姨妈闻听宝钗之言,多少有些心头怯惧,强笑道:“乖囡,你怎么越说越吓人了。”
宝钗转而柔声劝慰说道:“妈,先前倒也不妨事,只是人心险恶,这样因此种祸的先例,也不是没有的,我寻思着咱们到了京里,还是不要太张扬,那老话不是说得好,是非只为多开口,烦恼皆因强出头呢。”
她曾经读过一个故事,说得是唐时汾阳郡王郭子仪与卢杞的故事,从此让她对“人心险恶”四字印象深刻。
想来,若是因为话多而惹祸,那千言万语,倒是不如一默了。
其实,宝钗再是安分随时、自云藏拙的性子,也没有在这等避祸之事上,给自家亲妈藏着掖着的道理,覆巢之下,岂有完卵?
不过平时,也不大愿意显露能为。
薛姨妈闻言,心下稍宽,笑着点了点头,道:“我就说吗,哪能这么瘆人?不过老话是有道理在的。”
她家姑娘自小儿就心思谨细,落落大方,她也明白了自家姑娘的意思。
是了,逢人三分笑,面带和气,谁都别得罪,不强出头也就不惹是非。
她们孤儿寡母的,到了京里只要不张扬,凡事不强出头,她们是亲戚上门,不管是谁,但凡顾着脸面,也不愿折她们体面。
薛姨妈念及此处,心头打定主意,也是欢喜,笑着看向宝钗道:“乖囡,若是你哥哥也像你一样让娘这般省心,该有多好啊。”
宝钗心头叹了一口气,正要开口叙说。
“妈,您唤我?”
却在这时,薛蟠从外间大步而入,晃着一颗扎着紫头巾的大脑袋,笑着说道。
薛姨妈笑道:“就是唤你,你表兄送回去了?”
-->>(第 3/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