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第一千四百零三章 理性和偏见的较量(第 2/4 页)

    只有那个人,那个站在窗边,望着窗外的建筑,抽着烟,沉默思考的人,给这燥热密闭的环境带来一丝清凉,为剧情的反转带来一丝转机,也为那个可怜的男孩带来一线希望。

    在第一轮投票时,只有他选择了“无罪”,所有人顷刻炸锅。

    其实他并不确定男孩是有罪还是无罪,虽然所有的证言和证据都指向男孩是杀死自己父亲的凶手。

    他选择的理由是:这条判决攸关一个十八岁的年轻饶命运,我只觉得我们该给他一个机会。

    礼貌儒雅的微笑,不急不徐的解释,体现出他的冷静、良善和耐心。

    陈伟杰演了那么多电影,但是在这部电影里面,他的角色尽管连名字都没有,但是却由衷的令人赞叹。

    两个人,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为讨论激烈的展开吹响了号角。

    “偏见”可以算是一个人潜意识当中由于经验等因素形成的对事物的认知。偏见在我们每个人身上都十分普遍,因为我们的大脑无法随时随刻地进行深入的思考,提出独到的见解。我们已经习惯于用各种标签来定义各种各样的事物,这也是偏见的一种,我们离不开偏见的同时也在依赖着偏见为我们做出的决定。但是,也正是因为偏见的存在,许多真相被蒙蔽,无数人因此而蒙冤,本片就很好地明了偏见的缺陷之处。

    其实《十二怒汉》的案件本身就带给了大家一种理所当然的会有的偏见,数时前的儿子与父亲争吵,数时后父亲就被杀害了,并且有人在案发现场见到了儿子的身影,儿子原本就经常忤逆父亲,平日作恶多端,又是从生活在贫民区,被罪恶所长期熏陶。仅凭这点描述我们就会认为这个儿子一定是个恶贯满盈的残暴之徒,是他无可救药地杀害了自己的父亲。这样的想法几乎是不经思考就浮现在了脑海中,这就是偏见在自我认为无意义的事情上节省脑细胞的方式。正是这样的偏见贯穿了整个庭审过程,如果不是那位陪审员提出了异议,我们可能一辈子就会对这样的认知坚信不疑。

    事实上,在现实当中,我们其实同样的存在着类似的偏见,网络上随处可见的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键盘侠,他们总是通过网络获取了一定的信息,然后就开始根据自己的想法推论出一个自己认为的可能的答案。

    其实某种程度上来,这何尝不是一种偏见?

    刚开始十二位陪审员在房间内的主流想法是:那个男孩一看就是凶手,物证人证确凿,还有什么可谈的,实在是浪费自己的时间,还不如去做些更有意义的事情。估计观看这部电影的大家也是这么想的吧。

    我们来剖析一下,我们为什么问题不经脑子就能有结论了呢?就因为自己认为这件事不重要,一个乳臭未干的毛孩去死跟自己没有任何关系。这样想法很可悲,一个人满脑子都是利益,自然需要偏见来填充想法,失去了人所本有的感情,那只是个十几岁的孩子啊,年纪轻轻就因为你的几个随意的偏见就要被剥夺生命,难道心里就不会有丝毫愧疚的吗?如果那个孩子没杀人呢?所以那位提出异议的先生才会大骂那位大汉是杀人狂、刽子手,没有一点人性。

    这方面我极度赞赏这位能够在众人认定男孩有罪的时候为男孩的生命争取机会,他身上所展现的出的正义、坚定、善良等人性的光辉最终拯救了那个原本必然被判有罪的男孩,这可算是一个奇迹。

    讨论过程中,黑色西装的商人已脱掉了外套。

    他也丝毫没有改变他的想法。

    “那孩子是个危险的杀手。“

    “我知道那孩子只有十八岁,但他还是得付出代价。“

    如果前面的镜头让我们不至于对“孩子“这两个字敏感,那这里的镜头已很能明他的偏见:只是因为那是个十八岁的孩子,那是个被认为危险的孩子,那是个被指控杀了父亲的孩子。

    他并没有因为他是一个孩子,而给予这件关乎性命的事情更多的耐心和关注,反而迫不及待地想给这个孩子定罪。这是在没有完全弄清事情真相之前,就先入为主、被自己潜意识的偏见所影响而做出的毫不负责任的举动。

    -->>(第 2/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最近更新 刚准备高考,离婚逆袭系统来了 华娱从男模开始 我在直播间窥探天机 重燃青葱时代 港片:你洪兴仔,慈善大王什么鬼 讨逆 盖世神医 舔狗反派只想苟,女主不按套路走! 牧者密续 那年花开1981 1987我的年代 修罗剑神 混沌天帝诀 1979黄金时代 大国军垦 至尊战王 巅峰学霸 女总裁的全能兵王 国潮1980 超级修真弃少
最多阅读 慢性沉迷 攻玉 攻略病娇男配的正确方法 情终 雪意和五点钟 被绝情断欲后我成了万人迷 黄烟 敬山水 穿成高危职业之师尊 都挺好 完美无缺 理我一下 顶级诱捕公式 悍将 那时偷偷恋着他 公子强娶 限时占有 碎玉投珠 男主他老是那样绝情 黑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