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四章:修坞堡,谋发展(第 3/4 页)
孙杰再次说道。
差不多半个时辰,吩咐完所有的事情,便让他们去准备。
他们离开后,孙杰也走出帐篷,去了陈德那里。
陈德刚从地里回来,正吃晚饭。
见孙杰进来,急忙放下手中的碗筷,恭敬的站在旁边。
他的家人站在他身后,态度恭敬。
孙杰毫不在意的招招手,道:“行了,坐下吧,坐下说话!”
话是这样说,可陈德依旧恭敬,半弯着腰站在孙杰面前,没有坐下的意思。
孙杰见此,也没多说什么。
“今天来你这里,就是问问,你们这些人里面,有没有泥瓦匠?木匠也行!”孙杰开口道。
明朝建立后,朱元璋建立了严苛的户籍制度。
匠人被归为匠户,子子孙孙都是匠人,且地位低下。
但这种严苛的户籍制度,在明中期就开始逐渐崩坏。
“有,还不少。”陈德回道。
孙杰眼睛一亮,笑容浮现在脸上,“怎么说?”
陈德老实的说道:“我们村子距离边墙不是很远,往年农闲时,朝廷会征发徭役,修补城墙。
次数多了,一来二去的,也学会了手艺。我们修的是边墙,不能有差错,修的时候专门有人教。大人是要盖房子吧?这盖房子可要比盖城墙简单多了!”
“不是盖房子,就是盖几个砖瓦窑石灰窑什么的,也不需要有多么厉害,能明白事理,听得懂话就行!”孙杰语气舒缓,心情大好。
着实没想到,陈家村里还有这种能人。
其实也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住的距离边墙近,每年农闲时就会被朝廷征发徭役修建城墙。
朱元璋登基之后,征发徭役基本上都是就近原则。
当年修建中都凤阳时,征发的便是凤阳周边的百姓。
其实古代的村子里,几乎每个村子里都会有那么几个能工巧匠。
......
从陈德那里回来,孙杰心情大好。
其实,孙杰压根也没想着让那些泥瓦匠什么的负责建砖瓦窑,只是让他们做一个监工,做一个工头。
他们要比什么都不懂的流贼好不少,有一定的基础,让他们负责监督,工期会快很多。
孙杰心情大好,有人心情很差。
关押流贼的那个空地上,十几口锅煮的咕嘟响。
里面煮的是浓稠的大米粥,那股香味在空地上空不断飘荡,让这些没吃过饱饭的流贼眼馋不已。
饭煮好后,这些流贼们会分批次松绑吃饭,由附近警戒的壮丁看押。
吃饭的流贼狼吞虎咽,蹲在地上将碗中的大米粥全都灌下了肚子。
这和之前的态度简直判若天地,之前吃的不过是一些清汤寡水的米汤,现在大米粥浓稠的都能站住筷子,就像是做梦一样。
可是,吃着吃着,便觉得不对劲了。
-->>(第 3/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