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老狐狸(第 3/4 页)
当时殿试的时候,太祖见举子们外表衣冠光鲜,但有的举子里面的衣裳破烂不堪,显然是比较贫寒。
举子们进士中第之后都要当官,官员们的衣着,也是朝廷的体面。
连官员都不能过上体面的生活,别人也不会敬重他们,于是太祖就提高了俸禄。
当时的标准是,正一品,月俸禄米87担,年俸禄1044担。正二品月俸禄61担,年俸禄732担。
依次下来,正七品的知县、御史等月俸禄7.5担,年俸禄90担,折银40两。
按照当时的购买力,每两银子相当于人民币200~400元。取中位数300,年俸禄40两银子,相当于年工资12000元。
在明初的农业社会,消费水平地,物价不高,这个俸禄已经不低,确实够一家人过上比较体面的生活。
后来说官员俸禄低,有两个原因。
一是随着社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社会财富积累的增加,消费水平提高,40辆银子就不够一家人过上体面的生活。人口较多的,甚至不能满足基本的衣食住行需求。
另外一个原因,是白银短缺,俸禄折色。但是白银成色不足,折成米、绢、绸的时候,折损比较多,导致实际收入下降。
更有甚者,当初发行大明宝钞的时候,俸禄折钞。
当时也没有国家银行,不懂得金融规律,没有保证金的概念。
以为只要发行钞票,就是钱。
结果就是通货膨胀,大明宝钞没人愿意使用,贬值严重。
票面价值在实际流通中的购买力,只相当于千分之一。也就是说,面值一千文,只能当一文钱用。
宋以前,文人都不是一个独立的职业,多数文人不能靠诗文书画养活自己。或者家里有钱,或者当官儿有俸禄,或者经商,这才是收入的主要来源。
到了如今,随着经济的发展,财富的积累,文人已经可以成为一个独立的职业。靠着诗文书画,已经可以养活自己。作为自由职业者,甚至可以过上比较体面的生活。
唐寅卖书画,能过得优哉游哉。
苏州茶馆里的说书人,说一场书,可以收入5~10银子。
一个县令,处级干部,年入40两银子。只相当于一个说书人说六、七场书的收入,或者说十来天的收入。这个职业收入差距,确实大了些,也不合理。
但这只是问题的一方面。
-->>(第 3/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