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三大作物(第 2/4 页)
有剥了皮的玉米棒子,带皮的玉米棒子。上面带有玉米棒子的整棵玉米秸秆,连根儿都带着。目的就是让皇上看到这个玉蜀黍的全貌。
“奴婢按照皇上给的图画走访,发现就这个玉蜀黍跟玉米最为相似。”
“哈哈哈,黄义,你做得不错。这个玉蜀黍,就是朕要的玉米。玉米,就是玉蜀黍的别名。没错,朕要的就是这个东西。在何地发现的?”
“颍州,寿州两地都有,目前已经种植110亩有余。”
“这个玉米是舶来之物,中国并无此物。何人引进的?”
“一个叫作高长生的人,到南洋经商,从那里拿回来几十斤。在颍州试种成功,于是就有亲朋好友陆续种植,大都获得成功。”
“也有失败的?”
“是,奴婢走访了种植失败者。他们说,并非这个玉米不堪,可能是种植不得法才导致失败。他们今后还要种植。”
“失败也无妨,总结经验,再种便是。对了,那个高长生何时引进的?当地何时种植的?”
“弘治十五年引进,弘治十六年种植。”
从这时间上来看,引进的速度不慢,基本上跟世界同步。
这是民间的自发行为,跟怠政迟钝的朝廷官员们毫无关系。
高人在民间,群众才是真正的英雄。
大明有一亿子民,如果放开束缚,打碎他们身上的重重枷锁,将焕发出巨大的活力和无限的创造力,大明何愁不兴旺发达?
“那个高长生此时在何处?”
“又去南洋经商了,不过其家人还在颍州。”
-->>(第 2/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