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1章,王舸的大战略(第 3/4 页)
初平元年(公元190年)六月,整个并州都进入了冬小麦的收割季节,藤甲军从徐伟到最底层的部众都非常重视夏收,大家也到田地当中帮忙收割,这也是藤甲军的老传统了,
而徐伟这个时候来的马邑,因为马邑是藤甲军最重要的粮仓,这里粮食收成可以决定整个并州的粮食产量!
徐伟顶着烈日不停收割,这也是藤甲军的老传统了,他也不好意思看着大家辛苦劳作,自己站在田埂上,所以就加入劳动的大军了。
“吃饭了!”张宁她们也带来了午饭,而后对着众人大叫道。
众人看到送午饭的人过来,走出了田地,大家一起躲在树荫底下吃饭休息!瞬间香气弥漫在整个乡野当中,大家都吃的非常开心!
张宁看着满身汗水的徐伟心疼道:“你现在也是几十万藤甲军的统帅了,要做的是大事情,收割的事情交给下面来做就行了!”
徐伟笑道:“我们藤甲军最讲究身体力行,我这个头领带头,其他的人也会跟着下地,底层的部众才会更加有效率。而且只有出现在第一线,才更好掌握粮食的收成,现在大汉的情况你又不是不知道,每个月都有大量的灾民进入我们并州,要是我们粮食出了问题就会死很多人!”
一旁的王老汉笑道:“现在对我们藤甲军来说粮食收割就是大事情!”
而后他看着不远处的小麦笑道:“鸟粪石真是一个好东西,有了它,我们马邑的粮食产量越来越高,就老汉收割的田地,有好几亩产量都达到了6石了,余下的亩产也有5石半,这产量以前老汉都不敢想,一亩地相当于两亩上田的产量,而且还不用休耕,这简直就是神迹!”
王老汉种了几十年的田地了,只要看看小麦饱满程度,就可以估算出粮食的产量,所以他才会笑的这样开心,马邑的冬小麦产量应该超过了3000万石,要是加上春小麦今年马邑的粮食产量应该有6000万--7000万石左右,整个并州的粮食产量快接近2亿石了,他终于不用担心并州会被灾民吃垮了!
张宁都吃惊道:“2亿石,冀州的土地都不会有这么高的产量吧,老伯你是不是算错了!”
王老汉自信道:“当然不会算错,冀州虽然是大汉的粮仓,土地也肥沃!但冀州的官员不做事情,他们不会修水利,不会制造水车,不懂种植大豆来肥地,更加不懂弄鸟粪石来肥地。”
“这些大汉的官员和废物一样,只知道在奏折当中写一下什么重视农田的话,但他们根本不下地,也不修水利设施,也不懂得增产的农业技术,好像他们念了一遍书粮食就会丰收的!”
“在冀州大概有2成亩产3石的上田,就是这些上田让冀州成为了大汉的粮仓!而在我们并州,因为新修水利,田地基本上都是水浇地,而且还有鸟粪石等增产技术,我们几百万人玩命的修建水渠,努力制造各种先进的农具,和各种先进的增产技术,才有了现在的粮食丰收。”
“要是冀州的官老爷什么事情都不做,粮食的产量还可以超过我们并州,那我们藤甲军这几百万人流的汗水,这上百亿的钱财不都白费了!”
徐伟笑道:“老伯说的有理,想要粮食丰收,就要在土地上投入下功夫,土地是不会骗人的,这几年我们藤甲军在并州这块土地上流下多少汗水,花费了多少金钱,修建了上千里的水渠,现在的丰收都是我们努力劳动换来的!”
“今年太原、上党,上郡这三地屯田区大部分的土地都是刚刚开荒的,还没有改善好,等这些土地也变得肥沃了,我们并州粮食产量超过2亿石不成问题!”
而冀州却一直在吃老本,冀州的门阀士族舍不得在土地上投入,因为他们都是收租的,受益是固定的,粮食丰收并不能给他们带来多少收益,粮食减产他们反而可以发国难财,以少量的粮食兼并灾民的土地。
而冀州的官员他们通读六经,谈经论道非常在行,但要他们说如何种田,他们就哑口无言,甚至还会说这些小民做的事情。他们舍不得给田地投入,即便先天的环境好,但粮食的产量还是会被我们超越!
这个时候王老汉笑道:“今年丰收之后,我们并州粮食危机也算是解除,渠帅是不是应该和张宁小姐成亲,老汉等这杯喜酒可有好几年时间了!”
王老汉这说的是实话,藤甲军的事业越来越大了,越来越兴盛,徐伟对他们来说是一个完美的领头人,但唯一的缺陷就是没有后继人,这对他们的事业来说太不安全了。
张宁的出现可以说是让王老汉他们喜出望外,她是张牛角大帅之女,加上他本身是一个护士,这几年在藤甲军救死扶伤无算,不管是原本藤甲军的部众,还是黄巾军的部众都认可她,对王老汉和张白骑他们来说是最好的夫人人选。
张宁顿时脸色通红道:“老伯,你乱说什么!”
倒是徐伟拉着张宁的手笑道:“好呀!今年秋收之后我们就成亲!”
王老汉听到这话兴奋笑道:“好,好,这是我们藤甲军的喜事,这事情交给老汉,老汉一定办一个最热闹的婚礼!”
而就在这个时候张白骑跑过来道:“渠帅,大事不妙了!董卓和关东联军和解了,现在他们联合其中围剿中原的黄巾军!”
-->>(第 3/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