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5 势如破竹的南下(第 4/4 页)
驻守阿富汗地区的汉军旗,因为得不到阿富汗地区的部族武装的支持,不得不收缩兵力推到喀布尔一线。
与此同时,大唐帝国的使者在中亚和阿富汗地区频繁进出,与各方部族首领达成一条条‘和平协议’。
原本,阿富汗地区的部族武装心向康熙帝,但因为康熙帝出卖印度回八旗的举措,导致印度回八旗损失惨重,从而导致阿富汗地区的部族武装离心离德。
印度回八旗中大半人马都来自于阿富汗地区!
再加上大唐帝国承诺愿意保留阿富汗地区部族武装世代拥有的独立封建权力,让阿富汗地区的部族武装开始保持中立。
当然,这跟大唐帝国一次性出动十多万大军也有很大关系。
就这样,汉军旗主力十几万大军与大唐帝国远征军主力在喀布尔地区相遇。
汉军旗中普遍有恐唐症,根本不敢跟大唐帝国正面野战,放弃了大片没有多余兵力驻防的城镇,一时之间,喀布尔城内人心惶惶。
而唐军来得太过突然,身处拉合尔地区的康熙帝正在为印度大清的乱局焦头烂额,根本抽调不出多余的兵力支援北上。
就在这种情况下,汉军旗中不少大将私下里都开始跟大唐帝国的密使接触。
双方都是汉人,并没有太深的矛盾。
李长青也没打算对汉军旗赶尽杀绝。
这些人如果能争取过来,足以成为大唐帝国统御中亚乃至印度的中坚力量。
而李长青派人说服汉军旗大将的手段很简单。
只要汉军旗反正,他们不光可以继续保留人上人的社会地位,还能从更富饶的印度西北得到大片田庄封地。
当然,想要回家的也能带着荣华富贵回去。
这可不是只针对那些汉军旗将领的条件,即便是一个普通的汉军旗旗人兵丁,也是可以得到优待的。
这跟大唐帝国今后的民族政策有关。
李长青从来没想过永远给中亚和印度的土著权贵们保留长久的分封大权,他肯定要在这里建立中央集权的流官统治。
以少数人统御多数人,李长青自然只能依靠武士统御的方式。
无论是汉人还是日人,都是武士的来源。
只有遍地开花的大唐武士田庄,才能将土地和人口资源牢牢掌控在手里,否则单靠一群文官,根本不可能在中亚和印度建立长久的统治。
李长青使用的方式在历史上有过很多案例,也是这个时代最常见的征服异族的方式。
其实,这种统治方式已经在西域展开了。
在恐唐症和无援兵的背景下,双方对峙还没超过一个月时间,喀布尔城内就爆发了大规模兵变。
汉军旗中数量不多的满人将领,被汉人将领带兵围剿,全部诛杀,当做投名状递交给唐军。
自此,喀布尔地区不战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