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8 帝国覆灭前兆(第 2/4 页)
这导致雅利安帝国的军队质量不断下降。
毕竟,仆从国虽然数量繁多,人力资源优厚,但他们跟雅利安帝国的国民有着本质差距。
不仅仅是对战争和帝国的信仰,还有受教育的平均水平和训练度的问题。
追随雅利安帝国的仆从国,不是国家小就是国家穷,除了已经投降的意大利帝国外,没有一个国民素质高的国家。
这导致仆从国的军队,即便有雅利安帝国的教官负责临时整训,战斗力跟雅利安帝国的国防军也有不可逾越的鸿沟。
就这样,雅利安帝国的兵力看上去还挺多的,但战斗力却下滑得厉害,根本没办法跟战争初期相提并论。
而雅利安帝国国防军中优质老兵的大批量折损,不得不将征兵的范围一扩再扩。
上到50岁的老人,下到十几岁的少年,都被纳入征兵范围之内。
可想而知,国防军的质量下降得有多么厉害……
正是雅利安帝国整体军事力量的下降,才导致整个战场出现了转折点。
白熊联邦共和国的翻盘,并不是因为几场战役的胜利扭转的,而是长时间的国力人力资源的对拼消耗,生生把雅利安帝国拖垮的。
雅利安帝国不光是人力资源消耗厉害,还有工业原材料的匮乏。
开战以来,大西洋同盟就一直对雅利安帝国进行封锁,海外的原材料就算是走私都运不过来。
毕竟,雅利安帝国的海军是硬伤,只能依靠无限制潜艇战跟大西洋同盟对抗。
所以,雅利安帝国只能利用欧罗巴大陆一隅之地的资源,跟拥有全世界的大西洋同盟和白熊联邦共和国对抗。
战争初期雅利安帝国还可以通过战争前的积累拼一波,随着战争时间不断拉长,雅利安帝国储备的战争资源早就消耗殆尽。
欧罗巴大陆虽然是这个2号世界工业核心地带,但工业原材料却不会凭空出现。
结果就是,战争打得越久,雅利安帝国的工业原材料缺口越大。
直接体现在战场上的就是,雅利安帝国的坦克产量变少了,火炮变少了,连重炮的弹药补给都没办法敞开了轰。
最要命的是,战机数量供应不上,制空权渐渐被走数量路线的大西洋同盟和白熊联邦共和国夺取。
夺取制空权的大西洋同盟和白熊联邦共和国,又开始反复轰炸雅利安帝国的机场机库飞机生产线等等,导致雅利安帝国的飞机生产数量进一步下滑,走入恶性循环。
到了如今的战局,东线战场已经看不到多少架雅利安帝国的飞机升空了。
而且,由于高卢战区中,防空步兵车让大西洋同盟的空军损失惨重,大西洋同盟的空军干脆越过高卢战区,将空军力量用在支援东线,和进一步摧毁雅利安帝国本土工业能力上面。
这无疑让本就岌岌可危的雅利安帝国工业基础雪上加霜。
可以说,就算战局这么维持下去,雅利安帝国也会自行崩塌。
-->>(第 2/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