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学生、导师(第 2/4 页)
代表:导演系、研究生,17届,1班。
不过,据吴华说,读研期间,班级意义的其实不大,除了偶尔某些大课需要“成班制”去听外,其他大部分时间,柳乘荫都不会跟同班的其他同学见面。
读研期间,柳乘荫见得最多的,比起“同学”,更多是“同门”。
好家伙,柳乘荫突然觉得学生的升学之路就像火箭升空一样。
火箭每飞出一段距离就会脱离掉一个燃料舱。
从小学到初中,学生们脱离了红领巾。
从初中到高中,学生们脱离了文体课。
从高中到本科,学生们脱离了班主任。
从本科到读研,学生们又脱离了同班同学......
回归正题。
所谓“同门”,指的是同一个导师手下的其他学生,数量通常在1~5个这样,不会太多,而且这些学生通常不会都是同一个年级的。
一般情况下,当导师有研究任务时,会将部分内容交于手下学生一起分工、协作完成。
第三行是柳乘荫的名字。
总体上跟本科时的学生卡差不多。
至于“新生须知”,上面主要是教学生们如何查看并下载课程表、学生卡的使用方法,以及导师的信息和联系方式。
其实关于导师的信息,吴华早就私下给柳乘荫交代过了,柳乘荫关于自己导师了解远比“新生须知”上所提供的更多。
-->>(第 2/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