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五章 三年规划定前行(第 3/4 页)
若占齐国,则拥其膏腴之地,而齐国累年经商所藏之金玉、粮秣皆可为我赵军所用,如此则我国力大胜于秦也!”
“齐虽暗弱,却也是曾经之大国也?”赵括心中虽是激动不已,却也没有因此激动之心而冲昏了头脑,反而冷静下来,向廉颇问计道:“廉颇将军,攻而灭之可有把握?”
“禀我王!”廉颇随即肯定地答道:“齐地虽大,然自田氏代齐以来,其对内也,惧姜齐之复辟,更恐于诸姓之效仿,是故其内乱不止也。也因此有五国伐齐之惨败也,若非田单将军,恐早已灭国矣。至于如今,兵甲不修,王令难出临淄,若以二十万大军,末将有把握一举而灭之!”
赵括点点头,大笑着说道:“有廉老将军,寡人幸甚也!”
廉颇连称不敢,他可知道自己有几斤几两,自己二十万大军才能办下来,若是换了自家的王上,恐怕十万大军就能灭齐了,哪里敢担赵括如此的夸奖。
攻下齐国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地盘、钱粮甚至兵力都会有巨大的补充。但来自21世纪的赵括对此却又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齐国者,因其远离战端,商旅之客往来不绝。得其地,则赵国尽占华夏之北地矣,又兼商旅之盛,如此一来,甚至只需要埋头发展,则不过十数年,无论秦、楚或是他国,其国力必被赵国甩开一大截。
国力一旦被甩开,想要再追上来,可就不容易了!徐徐图之,一统也就不再是难事。
而这也是赵括认可吕不韦先攻燕齐、后灭韩魏的原因之一,至于原因之二嘛,韩魏如今已日薄西山,却能在秦军来攻时起到示警之用。
想明白这些的赵括,随即也不再犹豫,转而对着吕不韦说出自己最后的疑问道:“两个问题!其一,灭齐不同于灭燕,非如今之军力可为也,如廉颇将军所言,需二十万大军,如此大军,至少也需三至五年之积累也!其二,灭齐不难,难的是如何处置后续事宜,秦国会否携诸国攻来?吾当如何处置?”
“禀我王:依臣之策,灭胡当在明年,灭燕当在两年后,而灭齐应在四至五年之后,以我大赵如今之新政,百姓皆以入军为荣,不出三年可得兵马至少十数万也,五年之期,足以凑足兵马钱粮矣!”吕不韦稍稍计较一番后答道。
“至于灭齐之后。”吕不韦微微沉吟一番,似乎是在组织语言,不多时,便答道:“我王须知,灭齐后,所剩之国,不过秦、韩、魏、楚四国而已。魏国刚与秦战于周邑,稍加利诱,令其保持中立不难,韩国仅一郡之地,兵甲本就不足,且受制与太行山脉,不足为虑也。
至于楚国,且不论其是否会与我交恶,其与我国之接壤,在故吴越之地,长于水军短于陆军,且自古由北攻南易,由南击北难也!若其果真来攻,我军大可诱其水军上岸,以我步骑之利,歼灭其水军于陆地,进而夺其吴越之地也!
是故,若我是秦国定会想方设法抢夺地盘、瓜分诸国,而不是强攻我赵国也。”
“若是秦国随之瓜分诸国,我军当如何处置?是坐而视之,还是与诸国共战之焉?”平原君在一旁问道。
不待吕不韦回答,赵括便回应道:“若是秦军攻楚,我军不应坐视,更不应战于秦,反而应该与秦国一道屠灭之!原因很简单,楚国太过庞大,只是受制于其贵族体制,若是变法成功,极有可能一举而成大国也,故应携手而灭之。同时一旦楚国灭,则我军可进攻秦国之方向又多一处也!
若是秦军攻击韩、魏两国,则我军应西出河东,而攻秦之河西之地也!即便韩、魏为秦所破,我军若能兵占河西,则利于我军也!
-->>(第 3/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