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2章:以史为鉴(第 3/4 页)
    智开呐呐地说道:“端木赐劝说宋国与我为敌?”
    智瑶笑着说鬼话,道:“子贡尚未透露我家之事。再则言,国与国相争,非一人可主导,无子贡,宋国亦为我敌。”
    接下来又是教育专场了。
    不管子贡是什么选择,他的确没有透露在智氏效力时的见闻,一些很容易模彷的东西也当作自己没有学会。
    至于宋国跟原国为敌?完全就是出于局势的需要。
    楚国都那副惨样,宋国依旧无动于衷,只能说宋国君臣不是蠢货就是睁眼瞎了。
    “为君者当有气度,便是心中深恨,不可表露于神态。”智瑶谆谆教导。
    智开心想:“那就是父亲依旧因为端木赐的所作所为感到恼怒,没有表现出来罢了?”
    安静了一小会之后,智瑶比较突然地问道:“你以为明岁应该出兵多少?”
    智开还真有想过,答道:“仅是用于郑地,兵力或需十五万?”
    那么便是仅在郑国就动用四个满编军团,还都是野战军团的级别。
    智瑶不置可否地笑了笑,说道:“去罢。”
    有些事情智开却是不得不问,道:“孩儿乃是田部史之左,抑或自行巡视?”
    智开现在已经是原国的太子。
    一直到“沙丘之变”前,也就是赵武灵王被自己的儿子围困并饿死之前,春秋战国的太子权力远比其他王朝更大。
    所以,智开并不需要特别什么信物,仅是作为太子就有资格查验各处仓库,那么一问显得很有政治灵敏度。
    智瑶只是看了智开一眼,没有给予答桉,重新开始批阅奏章了。
    统治的疆域够大,人口数量那么多,中枢还能直管地方,奏章怎么可能少?
    当前原国虽然执行了新制度,问题是担任那些职位的人脑子没有转过弯来,不是智瑶特别揽权,各种大小事还是需要一国之君亲自处理。
    尤其是,智瑶要做鼎革的事业,社会正在面临变革,发生的事情肯定就更多了。
    辛亏原国官员奏事用纸张书写,要是用竹简的话,一天还不知道有几车奏章送过来。
    现在原国最大的事情就是备战,奏章之中大多在汇报备战近况,不然就是参奏遇到的难题。
    因为举国备战的原因,关于民政的奏章极少,有也会是大事。
    比如说,中行寅请奏,恳求在泾水一线修建水利工程。
    这个泾水一线其实就是原版历史上修建郑国渠的所在,也能说是郑国渠的起点,由当地开始一直到链接洛水,成就总长度达八百里的鱼米之乡。
    智瑶经过严谨的思考,批下了一个字:可。
    -->>(第 3/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