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7章:河山可作画,寡人当定这个导师了!(第 3/4 页)
    随行者之中,大多觉得曾参不识好歹,君主亲自前来招揽,并且表现出了足够的礼贤下士,怎么会那么不识好歹。
    要知道一点,智瑶是当今第一强国的国君。
    又要回顾一下历史,孔子一生为了做官奋斗又奔波,没有诸侯国愿意接纳,楚国那次召唤孔子为官更像是逗着玩。
    儒门之中,大多只能在鲁国为官,出了鲁国真没有多少诸侯愿意接纳,有多少人能亲自享受君主的招揽,曾参竟然拒绝了。
    “多少会对声望有些打击,操作得当或许能够起到助益作用吧?”智瑶心想。
    要产生助益的话,智瑶还需要做点其它事情,比如真的资助曾子的办学,再闹出比较大的动静,用以向天下人表达:原君瑶爱才,哪怕招揽遭到拒绝也不会恼羞成怒,愿意尊重文化人,并且会给予实质的帮助。
    回到“濮阳”之后,招揽曾子不成的事情被淡化,鼓励乡间有才能的人办学被提上日程。
    在智瑶的一系列行政命令中,乡里或某城邑想办学的人可以申请帮助,一旦资质得到认可的话,原国会每年提供多少财帛、粮食以及纸、笔、墨水之类,甚至愿意给予教材。
    需要资质认定?可以视作教学许可证,智瑶的算盘可是打得很响的!
    什么教材?智瑶拿“黄父”当教书育人的地方,二三十年怎么可能没有鼓捣出一些教材出来。
    这一次,智瑶还会抽出时间用来书写著作,少不得塞进足够的私货。
    那些私货基本会是智瑶个人的看法和主张,里面绝对会有悲天伶人的文章,再塞进一统论。
    智瑶的著作并不少,传播度极可能是当代有所著作的人当中最广的那个。
    仅是一个“黄父”就在十六年内先后接纳了近十万人进学,不敢说人人修读过智瑶的著作,占到的比例绝对不会小。
    说“黄父”是当代最大的学城,绝对名副其实,只是“黄父”用作专项培训的功能更明显一些,跟历史上齐国开办的“稷下学宫”不是同一种功能。
    “君上,鲁地之儒多也。儒之口难防也!何不于‘曲阜’设一讲坛,辩论鲁国众臣所作所为?”智木说道。(抄自书友神仙木本章说)
    不能直接骂国君,骂大臣没有问题的吧?
    儒呀?非常能说会道的一批人,他们这一次一再“哔哔”并不纯粹为了鲁国打抱不平,更多的是在骂智氏扩张欲望太强了。
    中小型的诸侯国肯定不愿意强国有过高的扩张欲望,他们会在那种欲望下亡国,或是变成一城之国。
    -->>(第 3/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