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4章:总要留下一点什么(第 2/4 页)
诸夏这边并不流行“文明柱”,倒是古罗马非常流行。
后来在武周时代,也就是武则天登基改唐为周,与外部文明交流之下,众多附属国鉴于古罗马的习俗给武则天贡献了一座“文明柱”。这个“文明柱”后来被李隆基摧毁。
史书上记载的叫“天枢”,它是武则天的纪功柱。寓意“天下中枢”,象征世界中心,由“诸胡聚钱百万亿”建于神都洛阳全称“大周万国颂德天枢”。
公元694年初,武则天平定吐蕃、突厥、室韦等战乱;八月,在波斯国大酋长阿罗憾等人的号召下,“诸胡聚钱百万亿”购买铜铁建造天枢,并于次年(695年)四月铸成。
天枢用铜铁合铸而成,其制若柱,高一百五尺,径十二尺,八面,各径五尺。下为铁山周百七十尺,以铜为蟠龙麒麟萦绕之;上为腾云承露盘,径三丈,四龙人立棒火珠,高一丈。工人毛婆罗造模,武三思为文,刻百官及四夷酋长名,武后自题其名曰大周万国颂德天枢。毁于开元二年(714),重二百万斤。
据出土文物证实,波斯国大酋长阿罗憾,是天枢工程的实际组织者和实施者。
所以,真不是谬传,国内外都有相关的证据,只是哪怕存在证据很多人还是不认。
至于李隆基为什么会摧毁“文明柱”,可能是不知道“文明柱”代表被征服者献上忠诚的这一层涵义吧?
或许李隆基并非不知道,只是不稀罕他国的臣服,迫切想要抹去武周的任何痕迹?
智瑶明显知道“文明柱”的存在,倒是没奢望自己能够有这玩意。
毕竟“文明柱”不是自己想立就立,需要的是被征服国家献上忠诚,诸夏现阶段才不会在征服之后仍旧保留其国号国祚,干的是吃干抹净的玩法。
古罗马则是征服某个势力,不进行有力的统治,仅是羁糜手段。这一点在诸夏到西汉才出现,用来控制西域各国,后来李唐更是大肆效彷拥有众多的羁糜区。
唐太宗李世民在世时期,东西方的交流比较少,玩的是“天可汗”那一套。
到了唐高宗李治才与中亚有频繁交流,轮到武则天的登基跟东罗马交流变得频繁,诸夏这边才有“文明柱”的概念。
“琅琊台石刻的好像是接近五米的高度,分为两次进行刻文?前半部分是刻了李斯的《始皇颂诗》,后面则是刻了‘二世诏书’吧?”智瑶记得不是那么清楚了。
《始皇颂诗》读过的人肯定不少,仅是那一句“六合之内,皇帝之土”就够令人心情激荡。
只是没多少人还知道前半部分的刻文还包括了秦军的改制,也就是《七科谪》出现在了刻文之中。
那是什么东西?说白了就是原本的士兵大多出自农家子,后来始皇帝修改了军制后把贾人,治狱吏不直者,诸尝逋亡人,赘婿,尝有市籍者,大父母(祖父母)或父母尝有市籍者等起种人谪发远征或戍边。
史学家认为秦国的灭亡跟军制改革有关,认为农家子基本回家之后,新征发的兵役范围那些人战斗差和意志不坚定,碰上强军就会一败涂地,也即是为什么秦国在横扫天下时军队战斗力为什么强,到了一统天下后战斗力反而那么弱,原因被找到了。
他们甚至认为秦国百万强军的消失跟《七科谪》,解释是始皇帝没有实现应该给予士兵应得的赏赐,导致直至秦国灭亡秦人都不愿意集结抵抗。后来刘邦重新捡起了商鞅制定的军功赏赐制度,秦国旧地的人重新焕发战斗热情,为刘邦夺取了天下。
智瑶将视线从大海方向收回来,看着司马穰苴说道:“此战需留以痕迹。”
司马穰苴不是那么懂智瑶的意思。
智瑶看着脚下的土地,说道:“便于此地立碑。”
-->>(第 2/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