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第二十六章 太平要术(第 2/3 页)

    当年黄巾大起义,太平道席卷天下,这便是太平道的根本经典教义。严格来说,此“太平青领书”非今日的“太平青领经”,后者只是一门大成之法,而前者却是一个完整的传承体系,就如玄圣在前人基础上建立的五仙传承体系,以及后人又在玄圣基础上创造的散人传承体系、后天谪仙人传承体系。

    所以是“太平要术”包括了“太平青领经”,“太平青领经”却不包括“太平要术”。也就是,朋包括友,友不包括朋。

    待到太平道起义失败,太平道四分五裂,大贤良师身死,“太平要术”也不知去向,或者说各个太平道残部各自掌握了一部分“太平要术”,都不完整。据说完整的“太平要术”除了总纲五十七卷之外,下面又分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部,每部十七卷,共一百七十卷。

    待到前朝末年,五大道门分为两大阵营,姑且以正邪区分,其中正道掌握了“太平要术”的总纲,而这部分总纲又分为上下两部分,上半部分由沈家掌握,名为“太平经”,下半部分由李家掌握,名为“青领经”,又名“玄微真术”。后来由玄圣出面,将“太平经”和“青领经”合二为一,也就是今日的“太平青领经”。

    至于总纲之下的十部,则落在了邪道阵营手中。

    道门之所以分出正邪,类似于儒门亚圣和荀卿之争,道门有一位祖师杨公祖师,晚于墨家祖师,而早于亚圣,主张全真保性,轻物贵己。并提出了那句天下名言“古之人,损一毫利天下,不与也;悉天下奉一身,不取也。人人不损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

    只是后人断章取义,变成了“拔一毛利天下不与也。”

    杨公祖师一脉,与太上道祖“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有相近之处,却不完全一致,被南华道君所斥,由此引出了正邪之分。

    玄圣重建道门之后,仍旧认可杨公祖师的祖师地位。

    杨公祖师收集天下之间各种奇功异法,去芜存菁,最终汇编成册,因为包罗万象,其中许多内容也并非出自道门,所以杨公祖师并未取名,后人称之为无名天书十卷。后来邪道分为十脉,每一脉各持天书一卷,由此延伸出十脉神通。

    只是各种功法,不是越古老越好,后世也有天纵奇才不断改进完善功法,比如“北斗三十六剑诀”,原本只能算是顶尖上成之法,后来经过李道虚的去芜存菁和改进之后,变为与“慈航普度剑典”、“太阴十三剑”并列齐名的大成之法。所以这十卷天书也有过各种修补。邪道所掌握的“太平要术”十部便融汇于杨公祖师的无名天书十卷之中,如今也回归道门,不过还是以“无名天书”称之,并未与“太平青领经”合一。

    当年宋政在徐无鬼的支持下,迫使其他各宗献出了自己所持天书的副本,重现了当年杨公祖师留下的天书全貌。后来澹台云之所以能在不惑之年跻身长生阶段,正是得益于天书十卷。从这方面来说,“天书十卷”也被认为是大成之法。

    总而言之,今天的“太平青领经”和“无名天书”加起来才是“太平要术”。

    不过这也算不得什么,因为道门都有。

    以齐玄素现在的身份地位,想要拿到这两门大成之法,并非什么难事。

    -->>(第 2/3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最近更新 从笑傲江湖开始横推武道 神话之后 仙人消失之后 彼岸之主 五仙门 叩问仙道 修真高手的田园生活 玄鉴仙族 阵问长生 长生从炼丹宗师开始 魔门败类 我在凡人科学修仙 山河志异 武圣! 盖世双谐 修仙琐录 过河卒 剑啸灵霄 志怪书 托身白刃里,浪迹红尘中
最多阅读 神话之后 剑来 大夏文圣 飞剑问道 仙逆 谋局 神秘复苏 最强兵王混花都 中州录 不朽凡人 洪荒:截教副教主 过河卒 武圣! 修仙从摆地摊开始 志怪书 我师叔是林正英 修真门派掌门路 从笑傲江湖开始横推武道 乡野超级仙农 剑啸灵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