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九十五章谋划后路(第 2/3 页)
“添河,为将者未虑胜,先虑败故可百战不殆,我军东线也只是略显优势,关东军有两个师团,东线我军短时间无法将其击溃。”
“就算我们能将东线关东军全部歼灭,激战过后我军怕也是损失惨重,无力对付西线日军三个师团,西线局面没有那么乐观,我们要做好不得不撤退的心理准备”谢科忧虑地说道。
听到谢科的话郑添河心中一沉,他的注意力一直集中在东线,对西线战事思考的不如谢科那么深。
“参谋长,不如将您的看法以电报形式发给副司令吧,看看他对此有何见解”郑添河说道。
谢科、郑添河很快拟好电文发给张廷言,在电报中谢科提出西线各部应留下部分部队殿后,主力放弃现有防线向长岭、太平山、长春一线撤退。
东线主力击溃日军第11、第14师团后西进,配合长岭、太平山、长春一线抗日军部队夹击日军。
日军西线三个师团被抗日军两面夹击,必然有所顾忌,要么选择坚守,要么选择后撤,若后撤抗日军则可尾随追击,趁机收复失地。
张廷言在接到谢科的电报后疑虑重重,西线抗日军与日军各部交织缠绕在一起,想要顺利撤退难度极大。
眼下日军虽占领八面城,但只要第六师动作够快,堵住缺口,抗日军倒也能勉强维持,张廷言一时间也难以下决心。
波诡云谲的西线战局令张廷言感到烦闷,他打算在司令部周围散散步。
从司令部后门往出来走的时候,看到一名两鬓斑白的老军人坐在后院劈柴,张廷言好奇十一师中怎么会有如此老的军人,便蹲在地上与他攀谈。
那名称劈柴的老军人见张廷言年轻以为是师部的参谋,毫无顾忌的和他天南地北的聊了起来。
张廷言这才知道这名老军人名叫许良才,辽宁安东人,清末年间家境贫寒不得不加入绿营,清朝覆灭以后,他所在的部队几经收编,最终成为张作林的麾下。
他本人不喜欢专营,只对吃食感兴趣,便一直待在炊事班当一名火头军,直到第十一师原部队被抗日军收编,他也随第十一师原部队加入抗日军。
第十一师高层考虑到他年事已高,又举目无亲,便让他一直待在抗日军中,用他的话说,他现在已经把军队当成了家,把班里的这些士兵都当成了自己的孩子。
-->>(第 2/3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