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1 抗旨不遵 (二合一)(第 3/4 页)
如今他只有扳倒景泰帝朱祁玉这一系,才有翻身崛起的可能。
不仅仅是都御使杨善站了出来,工部尚书石璞同样说道:“过继太上皇次子为储君,除了有违伦序外,还有就是上皇次子朱见清年仅两岁,时局动荡之际让幼主登基,实非家国百姓之福!”
“没错,本官认同。”
通政司通政使大声附和了一句,然后补充道:“皇太子薨逝那夜的兵荒马乱,想必诸位大臣没有那么快忘记,幼主登基就意味着要有托孤辅政大臣的存在。”
“就目前这种情形,要是石亨跟沉忆辰其一,亦或者双双担任,谁还能阻止他们大权独揽?”
论起来通政使在大九卿的排名中相当开口,仅高于大理寺卿,正常情况下这种廷议就是走个过场,是轮不到他来表态抉择的。
这次之所以会“挺身而出”,就在于沉忆辰的“党羽”萧彝已经做到了右通政一职,给通政使带来了极大的危机感,很快沉忆辰掌控大权后就会让萧彝给取而代之。
毕竟这也不是没有先例的,锦衣卫指挥使赵鸿杰,就是一步步升迁上来取代了前任指挥使卢忠,谁想要步其后尘?
通政使的这番话语,触及到了矛盾核心,那就是权力分配问题。让太上皇次子朱见清顺利过继,就意味着石亨跟沉忆辰这两个景泰帝的嫡系,必然会成为托孤大臣掌控朝堂。
以这两人身上那种武官的“独断专行”作风,文官集团大概率会被强硬打压,未来众人在朝堂上都没有了话语权。
此言一出,让景泰帝嫡系中的何文渊、王一宁等,本来还想要反驳争论的重臣,瞬间话到嘴边陷入了左右为难的境地。
他们身上同样打着文官的烙印,就算顺利让太上皇次子朱见清顺利继位,可一朝天子一朝臣,最终新君会倚仗依赖的还是托孤大臣,自己等人会慢慢成为边缘人物。
加之无论是何文渊,还是王一宁或者仪铭,他们跟沉忆辰之间实际上并不是一路人,更别说石亨了。就算帮了他们两个,最终还是志不同道不合,还让自己站在了文官集团的对立面,两头不讨好。
常言道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临头各自飞,更别说朝堂中的结党营私了。只要景泰帝朱祁玉咽下最后一口气,大明的天下就没有什么先帝一系存在,明哲保身已然成为了最好的选择。
看着局势已经朝着一边倒的方向发展,内阁首辅陈循此时站了出来说道:“既然诸位同僚心中已经有了决断,那就按照各自选择进行表决吧。”
到了这一刻,之前始终没有说话的礼部尚书胡濙,带了个头道:“礼部掌管礼法仪制,小宗过继大宗,并且次子越过长子即位于礼法不合,本官表示反对。”
礼部尚书胡濙就是文官的首领,他的态度几乎就等同于整个文官集团的表态。只见他话音落下之后,吏部、刑部、工部等四部尚书出言附议。
另外阁臣杨鸿泽、贺平彦、都御使、通政使、大理寺卿同样赞同。
不算内阁的投票,大九卿中的九票胡濙拿到了七票,就算剩下来沉默以对的大臣们通通表达反对,都已经无法改变既定结果了。
-->>(第 3/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