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一十五章 埋下一颗种子(第 2/4 页)
而这个专业的人就是陈振龙的儿子陈经纶和他一个老助手张二河。这個张二河就是当初给朱常洛种瓜的老农张老二,后来,朱常洛因为他瓜种的好,就赐名他张二河。
陈经纶这个人对农科的兴趣是天生的,不需要朱常洛过多的干涉,他就可以废寝忘食的投入到这些农作物的研究中。
与此同时,朱常洛也大力的发展和挖掘农业人才,随着陈振龙一起系统性的总结农业规律,这也是西山皇庄为什么会有这么巨大的成就原因。
西山皇庄在朱常洛的倾力指导下,已经逐步的建立了一些相对比较科学的系统研究,这些研究虽然还比较浅显。
但是,即便如此,他们做出来的成就,也比前人们闭门造车要好的很。
古代历史上并不缺少农业专家和发明家,但是,这些农业专家和发明家们即便是有著作传世,他们也不过是以读书人的身份写出来的著作,实际上这些成就只是他们闲来无事时兼职的爱好罢了。
在后续的人才培养和人才积累上, 古人做的可谓是相当差劲。
除了四书五经这些经典源远流长, 一直在推陈出新的研究和注释之外。
其他的学科几乎都在传承断绝的边缘来回徘徊。
这也使得中国古代文明中的科技进步总是有昙花一现式的成就和人物出现,却始终没有在继承的基础上继续推演。
这对于一向重视基础, 重视连贯性的科学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损失和打击!
但是,现在不一样了。
现在在朱常洛的强力支持和干预下,西山皇庄先成立了西山技术研究院,专门笼络了一群有基础技艺的人进入到研究院中施展才能,教育学生。
而后,他又分拆了西山技术研究院,成立了西山书院,西山工院和西山物理院,进一步了细分了他们现在的科技成就。
朱常洛认为只要再给他十年二十年的事情,他就能把现在人们的对工匠们的看法做一个根本性的扭转。
到时,不再会有人鄙视工匠的身份,鄙视工人的地位,不再会有人称呼他们为下九流。
-->>(第 2/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