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三八式步枪(第 2/4 页)
总是说晋绥,晋绥,一起称呼就是因为有清一朝,归化城所在的内蒙古中部、南部地区其实被称为归绥道,属晋省管辖。
铁路开通之后,汉耀草原商路的最后一环将会被完全打通。当然,这年头的外蒙古其实并不产煤,晋煤外运将会成为晋省之后主要的财政来源。
“那现在,科斯佳能胜任吗?”鲜儿有些摸不准的问道,科斯佳这人从瓷房子时期,就跟着汉耀干。愣是把自己的主业雕塑艺术家干成了副业,副业的建筑设计干成了主业。
“能,这些年清廷其实也在进步!”朱传文说道,“从1905年取消科举,这些年清廷的学部越来越好了,当初我还以为袁世凯、赵尔巽、张之洞、岑春煊(时任两广总督)、瑞方(时任湖南巡抚)等人上这个取消科举的折子,是一招烂棋。
但是现在看来,还是当初的我浅薄了。”朱传文摇着头,本以为是清廷自断一足,但是科举之路的断绝,却是让另一条留学之路,新式学堂兴办之路逐渐广阔起来。
治大国如烹小鲜,小火慢炖才是道理。但是科举的取消,可以说是大火收汁儿的一个典范了。
取消了科举,这些封疆大吏们培养的新式人才就派上了用处,从1905年开始到现在,清廷学部总计举办了六年次的留学生考试,每个通过考试的人都被清廷授予了进士。
而今年1911年的留学生考试,其中直接靠着成绩被赐予进士的,伍连德是第一位,往后每个月清廷学部都在举办着留学生考试。
这些归国人才,其实在后期都为这片土地上的各行各业都做出了贡献。
“怎么?我家男人也有自叹不如的时候?”鲜儿倒是安慰起了朱传文,坐在了朱传文身边的沙发上,牵起了粗大的手摩搓着,更像是一种老夫老妻的安慰。
“没什么自叹不如的,清廷每年的留学生考试录取的人其实不是很多,有着庆王在,这里面的弯弯绕依旧很多。京城有座学子酒楼你知道吧?”
“嗯,在报纸上看到过,说是每年为参加留学生考试的学生举办宴会。”鲜儿回忆着说了出来。
“但是你知道是谁总在做这吃力不讨好的事儿吗?”朱传文笑着问道,脸上就差写出“快装作不知道”的字样。
“谁啊!”鲜儿的大眼睛扑棱着,很是配合。
“我啊!说准确点说,其实是王可仁,为什么这些年很多留学生入职了汉耀,就是他弄的这个学子酒楼,有人欢喜有人愁,总有那些怀才不遇的人没考上清廷的进士。而之后王可仁就开始接触了,现在,汉耀中学、乃至是各个研究所的人才都是从这里招揽的。”朱传文总算是说出了王可仁在京城、津门两地为何频频招揽到人才的一项机密。
“所以,现在冶金所勘探的人才、乔洪国那边建筑的人才算是历练够了,我们的土木学院可以开始成立了?”鲜儿也是将汉耀的一系列动作联系了起来。
实用科学就是这样,不是朱传文信不过这些留学归来加入汉耀的新式人才,而是琢磨一番之后,给了这些人3年的亲身经历过程,或许未来,这些人才进入汉耀大学堂土木学院也会有着下工地的情况,但是哪里比得上高速运转三年的汉耀,这三年的各种建设,再加上学习与实践的相互印证,朱传文觉得时机成熟了。
-->>(第 2/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