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第二百八十一章 找到你了,柯南!(下)(第 1/4 页)

    先前提及过。

    黑白照相机技术在1839年才出现,距今不过才11年的时间而已。

    因此对于绝大多数观测记录来说。

    绘制者所处的时代虽然可以看到星体,但坐标系却只能用肉眼判定并且记录。

    毕竟宇宙本身的尺度对于人类来说就已经很大了,手绘和肉眼又存在两个阶段的误差。

    所以这些误差反馈在观测记录上,便会出偏差值与实际图像严重不符的情况。

    当然了。

    考虑到有些同学对于天文知识有些迷糊,比如什么行星不发光肉眼看不到啊云云,所以这里先解释一件事:

    观测记录到底记录的是什么内容。

    从性质角度上来看,观测记录可以分成两个类型:

    一是肉眼观测。

    二是望远镜观测。

    上面这句话如果还无法理解,真可以另请高明了

    人类肉眼能看到的天体决定于该天体的“视星等”,也就是观测者在地球上用肉眼所看到的星体亮度。

    视星等的大小可以取负数,负得越多亮度越高,反之则越低。

    视星等大于+6的天体,就几乎不可能用肉眼观察到了。

    比如冥王星是+13.65,海王星是+7.9。

    所以肉眼观测的情况下。

    除了极限条件下可见的天王星外。

    平时能被看到的行星就只有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土星这五颗而已。

    因此在望远镜发明出来之前的星图,记录的99%都是恒星。

    至于望远镜就不一样了,它可以观测到很多行星,包括了海王星冥王星以及各类小行星等等

    当然。

    这里的‘很多’二字,是相对于肉眼而言的。

    如果与恒星探测相比较,行星探测的难度就要高上无数倍了。

    因为行星既不发出可见光,体积一般也都不大,只能靠着反射恒星的光线显形。

    由于很难直接观察到行星,所以在目前的天文界,主要用多普勒分光法和凌日法等间接手段来捕捉行星。

    多普勒分光法是利用行星引力造成恒星的微小摇动来判断行星的存在,并可计算出行星质量等信息。

    凌日法则是根据行星从恒星前方横穿过时观察到的恒星亮度下降来判断行星存在,并能由此推断出行星的质量和大小,甚至其内部构造等多种物理要素。

    另外,行星穿过恒星面时利用分光分析,还可以调查行星大气的动态及成分等等这也是大家经常可以在新闻上看到发现某某系外行星可能适合生存的技术支撑。

    到本章更新为止,一共只有5113个太阳系外的行星被确认存在。

    其中97%以上的行星都并没有被直接观察到,而是通过上头介绍的手段被确认的。(查询网址exoplaalog/,感兴趣的可以保存一下,实时更新,昨天就发现了一颗新的)

    事实上直到2004年,天文学家才第一次直接观察到太阳系以外的一颗行星,叫做2m1207b。

    ok,话题再回归原处。

    很早以前提及过。

    天文望远镜的发明在1609年,由伽利略制成。

    因此早于1609年之前的观测记录都是肉眼观测,主要用于协助参考。

    计算分辨使用的数据,都是1609年后用望远镜的观测记录,包括1609-1839年之间的手绘,以及1839年之后的黑白影像。

    这也是为什么几万份观测记录,最终只有四千多份会被拿来充作筛选样本的原因:

    这些都是利用天文望远镜拍摄或者手绘下的记录,这种尺度才有可能记录下冥王星的存在。

    一般来说。

    在数学定义上,手绘观测记录对于星体的准确度只有5%左右。

    也就是100张记录里头,大概有5张符合纯数学的计算结果。

    “银经偏差值0.0072,532号档案未发现明显异常!”

    “银经偏差值0.0151,259号档案未发现明显异常!”

    “黄经偏差值0.4496777号档案移动轨迹明显!”

    “收录!”

    “黄经偏差”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张张观测记录被辨识分类。

    其中绝大部分被重新装回了原本封存的档案里,但也有少部分被留在了桌面上。

    看着身边两厘米厚的小纸堆,徐云抹了把额头上的汗水,呼出一口浊气。

    实话实说。

    今天现场的难度比他预计的还要高一些。

    在徐云上辈子还在没下海经商的时候,曾经在单位的组织下,听过一次张家祥先生的讲座。

    讲座上。

    张家祥先生提到了他的尊师,华夏近代天文学的奠基人张钰哲院士,那部分内容令徐云至今难忘。

    张钰哲院士出生于1902年,第1125号小行星中华星就是他在1928年时发现的。

    1950年时候。

    张钰哲院士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台长,并且开展了小行星轨道测定。

    可当时别说超算了,国内连普通的计算机都见不着半个零件呢国家要到六年后才会成立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筹备委员会,并且在老大哥的援助下得到了m3型计算机的相关资料。

    直到1958年。

    国内才制造出了每秒30次的电子管计算机。

    所以在50年代,张钰哲院士和李珩先生组织了一批七十多人的团队,靠着肉眼去计算、分辨观测记录。

    1950年啊那个时间点的大环境大家应该都多多少少了解一些。

    当时新华夏刚刚成立,百废待兴,国家的钱袋子紧巴巴的。

    别说科研了,甚至连大典上的飞机都不够数呢:

    大典上只能把17架飞机分成6个梯队,其中有9架p-51来回飞了两次。

    所以那个时期,张钰哲院士他们是没多少经费去拍摄相片的因为底片很贵。

    他们分辨的观测资料主要来自老大哥,老大哥当时和咱们关系还不错,三年内传了7000多份观测记录。

    数量确实不少,但这玩意儿有个很麻烦的地方:

    -->>(第 1/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最近更新 异度旅社 诸天从婴开始 天倾之后 提前登陆五百年,我靠挖宝成神 帝国从第四天灾开始 港综世界的警察 天命神算 灵气复苏,我从种田开始修仙 赛博英雄传 混在末日,独自成仙 机战:从高达OO开始 我写的自传不可能是悲剧 故障乌托邦 快穿之不服来战呀 绝境黑夜 我终将肝成神明 踏星 时空之头号玩家 捡到一颗星球:我的冒险被直播了 地球主机
最多阅读 富贵不能吟 轮回乐园 天命神算 斗罗之酒神 她甜不可攀 某某 全世界都知道我是好人[快穿] 混在末日,独自成仙 罪无可赦 末世奴役系统 全球灾变之末日游戏 星际工业时代 我的科技博物馆 末日黑暗乐园 快穿之不服来战呀 提前登陆五百年,我靠挖宝成神 我在末日世界捡碎片 超级生物战舰 恐怖时代之我城隍开始签到 诸天之从诛仙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