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两百八十六章(第 4/4 页)
吉利,蔚来纷纷进军手机,就是为了提供更好的智能座舱体验,小米在这方面具有天然优势。二者之间必然会打通。未来不排除小米专门针对自身汽车提供车机定制版手机,用户可以通过一键切换,切换到车机模式,包括操作系统,ui,app等都针对车机进行全新设计。
小米首款车型交付的时间节点是2025年,这刚好是自动驾驶落地元年。小米在智能座舱方面可以通过手机的优势进行互补,但在自动驾驶层面,小米规划编制五百人规模,但媒体透露,其实际规模才刚刚过半。
小鹏,蔚来,理想的自动驾驶研发人员分别是1000、800、500的量级,相较而言,小米还要加速快跑才行。
小米也采取了企业扩张惯用的套路:收购。此前有消息称,小米5亿美元收购了深动科技公司,后者是一家专注于提供高级驾驶辅助系统的感知、定位、规划及控制算法,以及自动驾驶应用的全套软体解决方案的企业。
当然,即便如此,自动驾驶还包含数据收集,算法训练等,小米需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
首先是小米在手机领域一贯的“堆料”策略,会完美复制到汽车领域。
2025年交付,对小米来说,是一个非常有利的时间节点。届时,电动化技术会相当成熟,这会大大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有利于小米的性价比策略。
比如续航直接干到800km以上,以小米15万别的定位来看,这是一个非常有竞争力的数据,通过ctc技术增大电池的能量密度应该不是什么难事。
在高压平台上,小米估计会直接上800v高压系统;快充方面,小米投资了蜂巢能源,后者在去年宣布了2023年可实现20-80% soc快充时间10分钟技术,也让小米的快充技术充满了期待。
另外,在电池使用上,纯固态电池不太可能在2025年之前达到规模化量产,但半固态电池还是值得期待的。
还有智能座舱,毕竟新晨科技参与了进去,众所周知,新晨科技智能最为牛逼,所以这是最值得期待的一个地方,小米手机和汽车的融合可以顺着华为的发展路径做一些预测,小米可以打通手机与车机的连接通道,小爱同学,智能家居都是值得期待的地方。
甚至粉丝猜测有没有一种可能,手机可以直接调用车机的摄像头,这些非常值得期待。
至于自动驾驶,可以从感知层,决策层和执行层来看。
感知层,如果不出意外,小米采用目前国内车企主流的“激光雷达+摄像头”的感知融合方案。
小米本身也投资了激光雷达企业禾赛科技,并且现在小鹏p5的20万级别的车型目前已经上车了激光雷达,等2025年,激光雷达的规模化量产会更进一步。
而又在决策层,小米采用供应商的整合方案,供应商的芯片,计算平台,算法等。
甚至还有包括通过电子电气架构供应商进入域控制器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