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7章 激战双流(第 3/4 页)
那天,田武魁和朱波澜各带一万五千精兵,做好了出城准备。
赵尔丰一声令下,安装在南门城楼上的数十门火炮齐声轰鸣。
清军突然打开南门,三万精锐部队从南门冲出去,快速向南郊突围。
川南同志军统领侯宝斋,早已在南门外布置了三道防线:
侯宝斋亲率南路同志军组成第一道防线;
刘自强率领原红灯教人员组成第二道防线;
双流及邻县同志军组成第三道防线。
各路同志军在南门外死守阻击阵地,清军发起数十次冲锋,同志军的阵地多次失而复得,双方形成了拉锯战。
川南同志军与清军在南郊,相持近半个月。
终因民军的武器落后,后勤供给跟不上,人员伤亡较大等原因,三道防线最终都被清军突破。
侯宝斋不得不下令川南同志军撤出南郊,退回到双流和新津县城一带布防。
各位看官,新津县城是成都西南的门户,三面环水,外来兵马要两次渡河,才能到达城下。
其地理位置非常优越,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
清军如果占领了新津城,往南可以从水路南下重庆,与端方的湖北新军会合。
往西可以打通川藏通道,去川西大山与边防军将领傅荣华会合。
往北则可以进入成都,坚守在省会周围。
因此,新津县城的得失,是双方战略争夺的焦点。
川南同志军撤回新津县城时,受到新津东门外的清军巡防军的阻击。
同志军冒着枪林弹雨冲锋,鼓角声、呼号声、枪声、炮声如雷霆震怒,使巡防军闻风丧胆。
同志军冲破巡防军的阻击阵地后,放火焚烧了军营,巡防清军最后全部缴械投降。
占领新津县城后,侯宝斋与刘自强商量,决定以新津三渡水为界,在河西岸边隔江防守,依靠西河、金马河构筑起三道防御工事。
在西岸宝资山上设置炮台阵地,集中沿河所有船只到西岸,不让东岸的清军渡河。
在各道防线和城墙上堆积大量石灰包和红条石,以防备清军的进攻。
为了阻断赵尔丰与清军的通讯联络,刘自强下令将雅安到成都的电线剪断,电线杆全部砍倒。
-->>(第 3/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