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72、征镇安平(第 3/4 页)

    是啊,天公将军一年不到便从一个无处栖身的流贼成了一州诸侯,那么他的地盘,又怎可能一直只是一州呢?

    “哈哈哈,你啊。”王政心怀畅慰,只觉自家这两个总角才是系统之外最大的收获,郎笑声中拍案而起,睥睨全场,正色道:“两位少校之言,正合我意!”

    “本将心意已决,吾之首府,当为下邳也!”

    他这主公既发话了,便是乾纲独断,一锤定音,此事已是定下,不用再讨论了,至于接下来如何完善官署衙门的设施,以及其他地方的人员、资源的搬迁,这事自然是由祢衡以及新附的陈瑀等人负责操办,自行商讨。

    接下来便是讨论行政上的中枢组织了。

    这个基本上也是和第二件事情“定官制”实为一体了。

    东汉体制继承了前秦和西汉的体制,职官制度基本上沿袭前朝,但旧有的制度不可能完全适应新时代的发展,因而又不完全与之相同。

    如王政的这个“徐州刺史”,刺史者,本是中央官员,有点类似于后世的钦差大臣,起源自汉武帝时设立的十三刺史部,主要负责监察二千石长吏、强宗豪右和诸侯,与尚书令相似,刺史秩六百石却能监察二千石的地方郡守,位卑而权重,假刺史印绶,有常治所。常以秋分行部,御史为驾四封乘传。到所部,郡国各遣一吏迎之界上,所察六条。

    但从东汉开始,尤其是东汉末年刺史权力进一步扩大,却逐渐成为了地方常驻的行政官,不但有固定官署和驻地,且只需派人入京奏事,已不需要亲自入京师汇报。

    西汉时的刺史若要罢免某州的郡守县令,是要先弹劾的,说白了只有一个投诉权,决策权却是在中央的三公手里,只有他们派人家验,核实无误后才会定夺。

    而至东汉时,刺史已不必经过中央三公,弹劾连过场形式都不用了,便可直接罢免。

    且刺史本为监察官员并无属吏,但后来由于其权力扩大,事务增多,开始有从事为其属吏,刺史往往派从事为耳目,掌握高官的去留大权,便开始对地方行政进行干预,到了后期,皇帝往往下诏要求刺史亲预庶政,如此一来刺史的性质便从监察官转为行政官。

    而在东汉末年时,此起彼伏的农民起义使得地方郡守难以应对,为了镇压叛乱中央再出昏招,连兵权都开始下放,直接便让刺史、郡守乃至县君都拥有了典兵之权,发展到灵帝听从宗室刘焉的建议,将刺史改为州牧时,中央权威已是形同虚设,群雄割据的局面再难更改。

    既然暂时决定继续沿用大汉的体系,那么官职直接照搬即可,并不算难,麻烦就麻烦在官职人员的任命上。一个个的郡县,都得确定人选,下达公函。

    而这恰恰便反应了王政地盘扩展太快后出现的问题了。

    如彭城、琅琊这样时间长点的还好,张昭在之前本已口头任命过国相,琅琊亦有几大士族的子弟管理,如今不过是一一补个文书章程即可。剩下泰山、东海、下邳这三处的郡县,很多地方到目前为止,基本都是安排一部分天军御外镇守,天辅营则负责治安,却是一个文官都没有,内政上基本都是武将兼管,这等权宜之计,不可长久,趁此机会,还得挑选任命合适的人选。

    如郡守、县君这些,权力极大,更决定内政民生,可谓十分重要。更是第一次正式的任命,王政必须亲自过目,交代了祢衡和陈瑀联合负责,加紧选定名单出来,然后交给他,再来一一确定。

    除了这些地方官员之外,还要任命刺史直属的部门和官员。

    -->>(第 3/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最近更新 骗了康熙 谍影:命令与征服 我在现代留过学 活埋大清朝 三国模拟器:这个马谡太稳健了 某霍格沃茨的魔文教授 大清要完 晋末长剑 我的谍战岁月 机战:先驱者的归来 不是吧君子也防 大唐腾飞之路 寒门崛起 万历明君 红楼琏二爷 大明烟火 机战之无限边境 说好的文弱谋士,你一人战三英? 蜀汉之庄稼汉 北齐怪谈
最多阅读 诸事皆宜百无禁忌 民国之文豪崛起 小老板 沉溺 万历明君 江湖三女侠 晋末长剑 北齐怪谈 穿成反派总裁小情人[娱乐圈] 希腊神话 折尽春风 天下枭雄 1717新美洲帝国 绝世唐门之黯金圣龙 三国:开局抢了蔡文姬 斗罗从攻略小舞开始无敌 遮天这个霸体太稳健 斗罗大陆续史莱克七怪成神之路 我是特种兵 秘密部队之龙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