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七章 一日三餐,米香弥漫,饱食者当常忆袁公!(第 3/4 页)
他知道孔子为什么说“是我错了”。
在孔子的理念中,主张“学而优则仕”,所以他最开始见到水田里的那个人,心中其实还是有些不以为然的。
子曰: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则至矣!焉用稼?
重视“礼”,老百姓就会敬畏!
重视“义”,老百姓就会服从!
重视“信”,老百姓就感念恩情!
做到这些,四方百姓背着儿女来投奔你!哪还用种庄稼呢?
可是这话……
你自己的确是不用种庄稼了,可是庄稼总要有人来种!
种庄稼,一点也不丢人!
毕竟想要国家稳定,须得“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孔子知道应该“足食”,但对于如何“足食”,他并没有想得太多。
而眼前这个朴素得完全不像科学家的人,一己之力,让全人类永远摆脱了饥饿的威胁。
如此功绩,足以辉映千古!
如今,神农已重归天位……
“贤哉!”
孔子躬身再拜,向张凡问道:“他叫什么名字?”
“袁隆平。”
张凡郑重回答。
田里的袁老,依然还在忙碌着。
事实上,从三十一岁开始走上这条道路,到九十一岁与世长辞,袁隆平从来都没有离开田地!
即便是到了九十一岁高龄,功成名就,名震天下,他依然还是天天泡在田地里,直到摔倒在田里,倒在为人类谋福利的最前线。
-->>(第 3/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