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四十八章 强国论(第 3/4 页)
既然是秀,那又何必过于严坷呢?
先前的检查,只不过是想表达一个意思。
以后的科举考试,将会是这个样子,公平、公正谁也别想浑水摸鱼!
既然态度表达了,想必那些世家门阀也都不是傻子,自然看得懂自己的意思。
严格意义上来说,杨帆作为主考官的任务已经完成。
现在就只是与那些世家子弟的对赌了!
想到这儿,杨帆把注意力转到了考题上。
在唐代,考试的科目分常科和制科两类。每年分期举行的考试称常科,由皇帝下诏临时举行的考试称制科。
常科考试的科目一般分为: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书、明算等六科。
其中秀才科被时人称为“尤异之科”,它是唐代六门常科中最早设立、历史最为悠久、法定地位最为崇高的科目。
但因为秀才科的难度太大,要求极高,所以应试者寥寥无几,唐高宗永徽年间就被废除。
此时高中秀才可不是明清时代的秀才……
关于秀人的相关考试,内容还是很多的,没两把刷子过来连报名都看不敢。
毕竟录取的实在太低了!
秀才科也同样分为三场考试,有三天的时间让考生做题。
内容有作诗词一首,策论问题目,经史,时务,还包括四书五经内容……
关于诗词,对于杨帆来说不难,但这里面有很多问题,却也不能马虎对答。
答题过程中会引用典故,但也不能随便用,其中还有经义文章等等。
总之,想要写得好,思路不能单一、疆化,要有自己的见解和理论,最主要得符合考官的思想。
杨帆虽然作为主考官,却不是阅卷官,因此,答题得符合阅卷官的口味才行。
这次阅卷是由孔颖达这些大儒以及房玄龄等朝中重臣联合组成。
可以说这些人都是拥护李二陛下的改革派。
考试的过程很顺利。
第一天的诗词歌赋杨帆又做了一次文抄公。
第二天引经据典释义了一些经义,倒也规规矩矩。
第三天的策论则是来源于孔子与子张的一段对话。
题目来自论语为政篇第二十三章十世可知也。
子张问:“十世可知也?”
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大致意思是后面的制度大都是上面传承下来的。
如果按照这个题目去理解,很容易将说成是支持一层不变的老古董一派。
但杨帆却知道,按照这样的论点写下去,其实是不对的。
这题目是李二陛下亲自出的,这位皇帝可不是保守派。
况且,孔子也并非是坚定不变法的一派人,他其实并不反对变革。
从这可知,这一道题目就是为了支持变革而出的。
这时候若是写一篇保守的文章,即便写得天花乱坠,妙笔生花,落在阅卷官眼中也不可能有成绩。
所以杨帆知道怎么入手了!
-->>(第 3/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