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读刘殿爵先生语体译《心经》(第 1/ 页)

    金庸

    《心经》有过许多人的语体译文,以我所见,很多牵强附会,从来没有人译得像刘殿爵先生这样好的。《心经》极难翻译,刘先生的译文中却有许多精当的表达,例如“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十二字,实在译得既简洁,又明确。又如“色”字译作“形体”,也十分精彩。“色”(rupa)一字,原始佛教只指“活人身体”,小乘部派佛学者扩充之而有“形象”“特质”两义,大乘佛学者更扩充之而有“物质性”之义。“形体”一词将各种意义兼收并蓄,应该说是最好的译法。所有注译既精且博,读后令人很佩服。

    我只有一些小小意见,仅供参考。

    1。我以为“想”(samjna)主要意思是“认识”。与英文的perception有些接近,包括“记忆”在内。“感官的感觉”似乎包括在“受”中。感官接受了外界事物的印象后,经过“想”的作用,才认知这是什么,其中包括“与过去的记忆相印证,这才明白了”之意。一般“阿毗达摩”中的解说,近人印顺法师等都持此说法。“想”除了perception之外,似还有conception的含义。

    2。“行”主要包括三种内容:一、思考;二、判断;三、采取行动的决定。或许译作“思考与决定”较为全面。

    3。“法”(dharma),“俱舍论”的七十五法之“法”,是指“终极的事物”,大意与elements(元素)相当,那是“有部”的见解。般若部似乎是指“观念”,不细分为七十五法,而是指“心中对各种事物所构成的观念”。“诸法空相”四字,在般若部的哲学中,可能是这样:“心中对一切事物的认识和观念都是空的。”般若部不承认有所谓“终极的事物”。有“终极的事物”,是“说一切有部”与“唯识”系统的见解。刘先生下文译“法”为“心所认知的对象”,译得极好。般若部认为,这些对象其实是空的,并不真正存在,只是“认知者心中所构成的观念而已”。

    4。佛学者有些人对“因”和“缘”有所区别,因是原因,缘是条件。

    5。“无智”与“无明”中的“智”“明”两字,本为形容词,但似亦可转作名词用。“无智”是“缺乏智慧”,“无明”是“没有真正的认识”。在现代语,“无明”的确不易了解,“愚昧”易懂得多。不过“般若波罗蜜多”的基本,在于设法得到“般若”而“达到彼岸”。“般若”即“明”,“无明”即“还没有得到般若的状态”,所以“无明”的含义似较“愚昧”为广,含有“无明尽”即“明”之意,这也是原始佛教的原意,大乘般若部和原始佛教想法不同,认为根本没有“无明”或“无明尽”,那都是人的观念,一有观念,即有蔽障。

    6。“有”(bhava)在佛义中当为“流转不息的生命”之意,确与be-coming相当。人未生之前,在轮回中是有“有”的,例如“鬼”“中阴身”“天”“地狱”都是“有”(生命)的一种形态。

    7。“能够踏在一切足以令人颠倒的邪见之上”一句似稍觉费解,“踏在……之上”,或即“超越、摆脱、解脱”之意。般若部主张不可有“见”,邪见固然不可有,正见亦不可有,有是非黑白之辨,即不能得般若,必须抛弃任何逻辑思辨。般若部认为,任何见解都是“颠倒梦想”,所以必须“无知亦无得”。龙树“中观论”的根本主张,是不可有任何见解,般若智方有可能生起。亦即《金刚经》所云:“法尚应舍,何况非法?”之意。

    8。“这就是说,能令邪辟无所容”似乎说得稍实。我的理解是:“般若波罗蜜多是真实不虚的”,意思说:“没有见解、没有认知、不做逻辑思维,抛开所有观念,连佛教一切基本真理如四圣谛、十二因缘等等,也全都抛开,其中就不会有错误了。”

    上述意见和刘先生在电话中谈起后,刘先生很高兴,希望附在他的译文之后,而编者也这样主张。对佛经的理解和体会,向来是不一致的,也不需要一致,所以提出些浅见,当不算不恭。那只是从不同的观点上,有另外一些想法而已。草草写来,未加深思,尚请刘先生和读者指教。

    原载于《明报月刊》一九八〇年第三期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最近更新 割鹿记 别叫我恶魔 怪谈游戏设计师 重生2011,二本捡漏985 苟成圣人,仙官召我养马 他比我懂宝可梦 东晋北府一丘八 红色莫斯科 退下,让朕来 元始法则 那就让她们献上忠诚吧! 重生都市仙帝 寒门宰相 我对念能力超有兴趣 别再催眠我了,反派皇女! 我在修仙界万古长青 星空职业者 全职剑修 精灵,谁让他做道馆馆主的 柯南里的克学调查员
最多阅读 我有一座恐怖屋 穿书自救指南 嘘,国王在冬眠 母亲 剑名不奈何 一念神魔 看鸟吗哥 夺嫡叶娇李策 邢棒穿越皇宫一名假太监芳华夫人完整版 主角是邢棒芳华夫人 宝莲灯之风流猎艳 疾风吻玫瑰 安徒生童话 是心跳说谎 惊落晚秋 地狱公寓 心给他,钱给我 隔壁机长大叔是饿狼 我的美女老板娘 感化主角失败以后[穿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