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 2你不努力,谁也给不了你想要的生活(第 3/4 页)
就像海绵宝宝这个家伙,住在深海的大凤梨里,方方黄黄伸缩自如。如果探险是他的愿望,那就敲敲甲板让大鱼开路。有蟹黄包吃就开心了,有派大星在身边就知足了,难过了哭一下就好了,高兴了干脆就傻笑一整天。
我也甘愿做一个这样的傻瓜,乐观如艳阳,初心如少年,一个人学着长大。
本篇推荐背景音乐:五月天《笑忘歌》你想要的自由只是无所事事经常有朋友和我抱怨:“我想要自由。”我说:“去游泳馆,蛙泳,蝶泳,仰泳,自己想怎么游就怎么游。再不行,去海边,没人管你。”朋友哭笑不得:“真的,我觉得自己每天的生活太不自由了。”我说:“你想要什么样的自由?”朋友说:“当然是不用上班啊,每天一觉睡到自然醒。想去哪儿就去哪儿,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你不是也说了嘛,想去的地方就赶紧去,想见的人就赶紧见……”我说:“没错,可你有自由的资本吗?”朋友有点生气地说:“自由还要什么资本?!”我说:“当然!你刚毕业一年,有存款吗?钱赚够了吗?”朋友说:“那我找个近点的地方总可以吧?反正只要不工作。”我说:“就算你抛开手边的工作,说走就走了。可是等你回来,并没有什么改变。问题还没解决,工作还没完成,只不过被拖延了而已。向往自由并没有错,但要在你的能力之内追寻自由。我说过不要畏首畏尾,有想做的事就勇敢去做,有想实现的梦想就勇敢去追,但我并不是要你抛弃现实,只靠梦想生活。梦想需要现实的支撑,而现实要求你足够强大才能不被打败。”我们就是胆怯吧,我们就是任性吧,我们就是懦弱吧。美其名曰:想要自由,其实就是不想承认自己会被轻易打败。
小时候,我讨厌上课,讨厌考试。我深深地羡慕大人的世界,不用念书,不用考试,多自由啊!于是我拼命想长大。转眼来到了紧张忙碌的高三,看着在大学逍遥自在的学长学姐,我想:考上大学,就自由了。好不容易结束了高中时代,我发现大学还有各种考试、比赛和考证……自由不是逃避。你抱怨总有一件事搞得你焦头烂额,总要面对你不想面对的处境。你想逃,逃离眼前的狼藉,逃到蓝天碧水间。如果一直那样就好了,可是你总是要回来的。这不是你情怀的崇高,而是灵魂的弱小。
自由不是颓废。你只是想不劳而获,你不想付出一分一毫的努力,却还巴望着“说走就走”。你向往的自由并不是自由,而是享受。所以,你只能成为一个空想家。
自由也不是放纵。你不能不管不顾,不能一走了之,然后让别人收拾你的烂摊子。自由不是你为所欲为的借口,不要打着情怀的幌子来掩盖你的叛逆。
你说你没有自由,原因不外乎两种,要么没有能力,要么没有勇气。如果你误解了自由,以为自由就是什么也不用做,或者想做什么就做什么,那你真是误会大了。索性你明天就可以辞职,天天待在家里,要多自由就有多自由。你的心高气傲,不过是自以为是。你哪是想要什么自由,你就是不肯吃苦而已。
之前工作上的一个合作伙伴,跟我说他这两天刚刚离职,自己回家运营微博去了。我感叹时间的力量,一个瞬间迸发的想法转眼已成现实,又佩服他的能力和勇气。
我问他:“是不是比以前上班的时候自由多啦?”他说:“并没有啊。当时间完全由自己掌控了,就停不下来了。我现在比上班的时候起得更早,睡得更晚。别人吃饭的时候,我在组稿;别人约会的时候,我在组稿;别人睡觉的时候,我还在组稿。生活没规律,时间没空闲,你说能叫更自由了吗?要说自由,也可以。
我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这就是我成为自由职业者得到的自由。”而你想要的自由呢?想睡觉,想休息,想旅行,想逛街,想吃吃喝喝。自由了,然后呢?
一切又回到了原点。
山本耀司说:“我从来不相信什么懒洋洋的自由,我向往的自由是通过勤奋和努力实现的更广阔的人生,那样的人生才是珍贵的、有价值的;我相信一万小时定律,从来不相信天上掉馅饼的灵感和坐等的成就。”自由不是你逃避现实的借口,也不是你无所事事的托辞。
愿你自由,请你自由。
本篇推荐背景音乐:朴树《平凡之路》明明没有自制力,却说自己多努力说起来惭愧,我就是个没什么自制力的人。
小时候,爸妈禁止我看电视,我总能想尽办法。趁爸妈不在家,偷偷打开电视,一边看得兴致勃勃,一边竖着耳朵听着外面的动静。一旦有风吹草动,就赶快关掉电视。这时候,重点来了!注意,关电视前要调到刚打开时的那个电视台,调到最开始的音量,遥控器要摆到原来的位置,角度也不能偏。
然而,有时还是不能被幸免地揭穿:“你是不是又偷看电视了?”在百般狡辩下,老妈摸了摸电视机的散热器,一脸怒气地说:“电视机后面还是热的,还想骗你老娘。”好吧,姜还是老的辣。这局,我卒。
晚上趁爸妈睡觉的时候,打开电视把音量调到最小,心满意足地看完整集电视剧再回屋睡觉。
明明知道骗人骗己,却还是管不住自己。
说来奇怪,长大了,对电视却完全失去了兴趣。就算打开电视,也会很快关掉。没什么好看的,没什么意思。
因为长大了,学会了分辨什么才是真正有意义的事。剧情是骗人的,你的人生才是真实的。
你的同学里有没有这样一种人?明明没有见过他学习,老师上课讲的题他却都会。明明他总是在玩,考试却总能名列前茅。
我身边就有这样一个人——冬瓜。高中的时候,我是组长。每次收作业的时候,冬瓜都会嬉皮笑脸地跑来跟我要其他人的作业,几分钟内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完成抄袭大业。他平时的练习册上,几乎全都是空白。可是每次考试他都是班里的前几名,每天老师讲的习题他几乎都会。而每天强睁着眼皮熬夜的我,成绩却依旧惨不忍睹。
这差距,让我想分分钟切腹自尽。我忍不住开口问冬瓜:“你是不是考试作弊?你天天不写作业,为什么成绩还那么好?”冬瓜一脸淡定:“因为我听课了。”我不可置信,顿时有点沮丧:“我明明也听课了,还写了练习册。”他看出了我的疑惑,问道:“你听课的时候,是不是总走神?自习课的时候,你是不是总聊天?”我一愣,不由自主地点头。
冬瓜说:“其实我也只是听了自己不会的那部分。每个人的注意力不可能整节课都集中。
但偏偏不会的地方,你还走神,不知道会损失多少。会听课,比多做几道题要有用得多。”是啊,边写作业边聊天,听课没几分钟就走神,不会的地方也不听。晚上熬夜写作业,像一个多动症患者,一会儿转转笔,一会儿在草稿纸上画个画,一会儿又哼个歌。同样的一张卷子,人家用了一个小时,而你却用了三个小时。熬到半夜,爸妈看到你的灯还亮着,心疼又欣慰:宝贝,早点睡,别太晚。每次放假,都会背一大堆书回家。可是回到家,把书往桌上一摊,各种小动作就开始了。两个小时过去了,还是在看打开时的那页。有时候,看杂志看得不亦乐乎,爸妈一进屋,就一把塞在作业下边,装作好好学习的样子。
你带了那么多作业,买了那么多习题书,只是为了得到一种心理安慰。你告诉自己,你和那些不写作业的人是有区别的。没错,是有区别的。他们成绩不好是因为他们没有学习,可你学习了为什么成绩还不好?因为你没有自制力,注定了你只能不上不下,做个不那么混吃等死的普通人。因为你没有自制力,你的意念在努力,行动却没有努力,还好意思说自己每天多用功。
之后,我还是有这个毛病。手机刷微博,刷朋友圈,每隔几分钟就要刷一次,已经到了上瘾的地步。手机真是害人不浅,刷来刷去根本停不下来。熬夜写稿,本来十二点能写完的稿,偏偏被我拖到了凌晨两点,因为一刷手机就去掉了大半的时间。建议以后成立一个戒手机小组,说不定会挽回很多失足青年。
再后来,我终于意识到了这种恶性循环带来的后果。低效率的工作直接影响了我的睡眠,第二天起不来,常常迟到,工作状态消沉。长此以往,身体状况下降,稿子被拖,工作一团糟,一败涂地。
作为一个经常熬夜的人,往往晚上才会冒出灵感。可我告诉自己:有效率的熬夜才叫熬夜,没效率的熬夜叫浪费时间。可是我又不能把微信、微博卸载,这时候只能依靠自制力。
想想什么才是你最重要的事吧,刷微博,刷朋友圈,看那些与你无关的人今天吃什么干什么,对你的人生没有任何帮助。不要总在别人的生活里寻找安慰和刺激,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才是最重要的。
一本书还没读完,别人跟你约个电影,你就屁颠屁颠地去了。手头的工作还没完成,别人说一起去唱k吧,你就甩手放在一边了。该做的还没有做完,你怎么能置之不理。
你总是说:人没有梦想,和咸鱼有什么分别?可是梦想不是白日做梦,不是突然有一天像苹果一样自由落体砸在你的头上,也不是像中彩票一样,突然就一夜暴富。没有自制力,何谈梦想?连自己都掌控不了,如何掌控人生?你总是说:我明明努力了。其实在你所谓的努力过程中,浪费了大把时间,你不是在努力还是在白白费力。
我相信每个人都曾幻想自己可以成为一名超级英雄,虽然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拯救世界,但起码你可以拯救自己。别为自己的努力找冠冕堂皇的理由,你没有成功,明明是因为没有自制力。没有自制力,可以毁了你的时间,也可以毁了你的人生。
本篇推荐背景音乐:范玮琪《最初的梦想》为什么你不付出,还要求有回报?
我很喜欢一句话:愿你被世界温柔以待。
每天一觉醒来,都觉得是一个新的开始。你以一种温柔的姿态对待这个世界,希望世界可以不辜负你的期待。可是,往往事与愿违。虽然人们发现了质量守恒定律,然而人情却始终不能守恒。总有人自顾自地享受着你的付出,把你的好当作理所应当;总有人喜欢把自己当太阳,以为银河系都围着自己转;总有人习惯了你的迁就,甚至变本加厉。
上大学的时候,同宿舍的小宽是个心地特别好的姑娘。很多人找她帮忙,她大都不会拒绝,对待身边的朋友更是欣然应允,有求必应。
有一次我们几个人刚回到宿舍,就看到小宽趴在床上哭得稀里哗啦。我们瞬间蒙了,赶紧问她发生了什么事。她抽抽搭搭的,说的话也含糊不清,在我们的劝慰下总算讲清了事情的始末。小宽的家庭条件并不好,每年都要申请贫困奖学金。她有个朋友,家庭条件比她还差,是村里的特困户。据说朋友的妈妈很早就去世了,爸爸又卧病在床,全家只能靠低保的福利生活。
开学了,小宽朋友申请的助学贷款还没有发,眼看就要交不上学费,就向小宽求助。小宽心想,自己学院还没有发布缴费通知,就毫不犹豫地把钱借给了朋友。过了一周,我们学院也通知交学费了,她朋友的助学贷款还没下来,也迟迟没有和小宽提还钱的事。
我们说:“这可是学费啊姑娘,怎么能随随便便借人呢?好心也要量力而行啊!”小宽说:“我知道她是真困难,所以没想那么多,就先借给她了。”我说:“那你朋友呢?现在怎么说?”小宽说:“她也不知道说什么,她应该也没有想到助学贷款会推迟吧。”我们说:“你就是太好心了,她就没想过你万一交不上学费怎么办吗?她就不替你想想办法吗?”她说:“她有办法的话,就不会来向我借钱了。”最后没辙了,宿舍几个人从各自的生活费里东拼西凑,凑够了小宽的学费,总算是解了燃眉之急。
我所见到的特困生,他们比其他家庭的孩子都要独立顽强,大部分都是半工半读,竭尽全力为家人减轻负担。而据说小宽的这个朋友,不但没有勤工俭学,花钱也毫不含糊,手握着贫困助学金,有多少却花多少。她并不是去努力靠双手来改变现状,而是只等别人的施舍和帮助,义正词严地享受着不劳而获。
说真的,我倒是愿意相信,小宽的朋友真的有难言之隐。助人为乐是件好事,但帮忙也要在自己的能力范围之内。或许,你怕朋友误解你不帮他,从而失去这个朋友。但如果真的是朋友,又怎么会让你为难,又怎么会让你因她陷入绝境?俗话说得好,“救急不救穷”,一味地好心,只会让朋友产生依赖,更不会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变现状了。
另一个朋友,讲起宿舍的一个姑娘愤愤不已。那姑娘从来不做值日,不倒垃圾,只收拾自己那一亩三分地,还总是颐指气使地让别人帮她干这干那。每天早上洗漱都要弄得哐当响,半夜和朋友视频对话吵得别人睡不好。宿舍里的人曾经提醒过她,当时效果很见效,但没多久就又变成老样子了。
有一次姑娘正和男朋友视频聊得火热,朋友和另外一个舍友下楼打水。姑娘大声叫住了她们:“哎哎哎,帮我打壶水上来!”朋友并不情愿,但又不好意思拒绝。
舍友看不下去了,说:“你好意思吗?这是六楼啊!你让我们提着两壶水上楼,自己在这儿跟男朋友你侬我侬的。”姑娘不高兴了:“我又没逼你们,不帮算了,至于嘛!”那舍友也气得不行,一把拉着朋友就出门了,愤愤不平地说:“但凡她能为别人多想想,也不会不帮她。凭什么我们都得像公主一样惯着她?”朋友说:“那我们这样不是跟她一样了?”舍友说:“可以帮,但不能纵容。”后来那姑娘跟朋友说:“我把你当朋友,才会任性。想不到你也和她们一样小气,我真是看错人了!”朋友瞬间三观崩塌,忍无可忍地说:“好啊,你随意。”后来再没有人愿意接近她,最后她只好从宿舍搬走了。
任性不等于自私自利,也不等于为所欲为。为什么你总要求别人对你好,却不懂为别人着想?没错,我们对一个人好不求回报,但不代表我们不需要回报。一味付出,没有回报,终究会心灰意冷。一味索取,不懂回报,终究会形单影只。
薇薇前几天和一个朋友绝交了。
薇薇的那个朋友,天天跟着薇薇蹭吃蹭喝。明明自己口袋里有钱,可每次吃饭买单的时候,都躲在薇薇后面。就连一杯奶茶,她都没请薇薇喝过。和她住在一起的时候,家里吃的用的,她从来不花钱买,全都跟薇薇共用,就差跟薇薇抢一条裤子穿了。薇薇爱面子,又是认识多年的老朋友,不好意思说什么。后来无意间听到朋友跟妈妈打电话:“妈,放心吧,我在这好好的。嗯,没事,反正我那个朋友家里超有钱,我用她点东西也不算什么。”薇薇一听,火冒三丈,第二天就搬走了,拉黑了那个朋友,从此和她分道扬镳。再见,最好再也不见。
贪婪像是孤独的吸血鬼,深陷在黑暗里,见不得天日。贪婪又像是滋养的毒蔓,日久渗透,心会溃散。不要挥霍人心,也不要辜负人心。你要知道,世界越来越擅长造假,一份真心摆在你的面前,有什么理由不珍惜?
如果你不肯付出,就不要奢求别人还对你死心塌地。谁也不亏欠谁,我凭什么惯着你?
就算我把你当朋友,也不代表你可以趁火打劫。以朋友的名义,瓜分我的生活,不好意思,我没有这样的朋友,也不需要这样的朋友。如果离开你我可以过得轻松自在一点,为什么不呢?你的自私贪婪,终究会将你我推向相异的两端。如果人人都一味索取,世界很快就会一贫如洗吧。
本篇推荐背景音乐:黄玠玮《fogforest》没有经历过孤独,怎么可能飞得高?
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来北京之前,就已经做好了漂泊不定的准备。
1我刚来北京的时候,实习工资不到2000块,和学姐一起住在离公司很远的一个地方。
工作一年了,工资的一半都奉献给了房租,剩下的刚够花销。
一个远在他乡的小姑娘问我:“姐,我有以后想去北京的想法,会很辛苦吗?”我一时语塞,不知道是该鼓励她还是打击她。一个人出来闯荡,怎么会不辛苦呢?
“没有辛不辛苦,只有愿不愿意。”我的回答带着一丝对现实的戏谑。
接下来,她向我诉说了她的烦恼。
她刚上大一,在本地的一个医科大学读中医药专业。她报考的是本硕连读,可硕士并不想在本地继续念,如果换到北京的话还要交违约金。
“其实,我可以等到硕士读完再考博到北京。但是学医的周期那么长,想想将来如果真的要到北京,快30岁的年纪才刚刚起步,想都不敢想。”语气里依稀可以听出她的无奈。
学历对于这个专业的确重要。我有好几个读了研究生的同学,为了能留在一家好医院,又去念了博士,毕业后已经30岁左右了。这样的情况屡见不鲜。
“我爸妈都很想让我回老家,说大城市很辛苦。”“没错,他们说的很对。”我表示赞同。
-->>(第 3/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