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5章:道貌岸然(第 3/4 页)
“你所言倒也是不错,没人愿意打打杀杀,何人又不想安享太平。”武松道,“可眼下太平了吗?”
“如今新皇登基,天下归心,不正是收拾山河,重振社稷的大好时机吗?”令虚道,“就此让百姓远离战火,让黎民安居乐业,不正是最大的侠义吗?”
“依道长之言,那康王就是重振江山的明主?是万民之福?”武松道,“这也正是你甘心投靠于他,处心积虑前来暗算我的原因?”
“尊驾与官家之间的恩怨,贫道也略知一二。”令虚道,“其中必定是有些误会,官家所为亦有不得已的苦衷。”
“是吗?弃父兄于不顾,弃百姓于水火有何苦衷?一味避战,不惜乞降金人又有何苦衷。”武松尽力压制着火气,“他所谓的苦衷怕只是担心有人坏了他的皇位吧。”
“武大侠!”令虚突然提高了声调,“你我皆是武林中人,偏居江湖,又岂能尽知那庙堂之事,这江湖争斗又岂能和治国安邦相提并论?”
“道长的意思是,治国安邦者就可寡廉鲜耻,不仁不义,干那些阴险狡诈的勾当?”武松冷笑道,“正如今日这般趁人之危?”
“欲成大事者,自当不拘小节。”令虚道,“官家身系天下,所谋者乃是万民之福,而非一己之私。为天下苍生计,必要的取舍和牺牲亦是在所难免。尊驾不在其位,不明所以也是难免。但官家苦心孤诣之所求,与尊驾舍生忘死之所愿,实乃本同末离啊。”
“呵呵,笑话。”武松不由地冷笑了两声,“我等浴血杀贼时,你那官家又在何处?在尔等眼里,苟且偷安之事竟也如此光明正大了?”
“武大侠,你我也曾数度与金兵苦战,鞑子之强悍你也应该心知肚明。”令虚道,“眼下金人兵锋正盛,非我大宋之力所能匹敌。唯有先避其锋芒,再图后计,委屈求全乃是情非得巳。”
“道长,枉我武松曾敬你为一代宗师,江湖豪杰。”武松苦笑地摇了摇头,“如今看来,你我本就道不同。吾之禁地,乃汝之坦途,吾所敬之者,乃汝所弃之者。所谓酒逢知已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你我往日的情义只能是止于今日了。”
“武大侠......”令虚还想继续说些什么。但袁淳风却是已经不耐烦了。
“道长,何必在此废话。”袁淳风道,“我等只需杀上山去,拿了那武松的人头,复了皇命不就是大功一件了。”
“哎。”令虚不由地叹了口气一声,“既是如此,就休怪贫道绝情了。”
令虚其实是有心劝降武松。
虽然他也知道官家对武松是恨之入骨,早就欲除之而后快。但令虚也有自己的盘算:若能说招降武松,不仅可以免了刀兵之争,还可以就此借武松之力收服一众武林人士,包括留在相州的静觉等人。
毕竟,遍观眼下的中原武林,够份量的人物已尽在此列了。只要这些人以自己为尊,不仅可以让官家承诺许与他的武林盟主之位名副其实,而且,那条所谓的江湖默契也就不攻自破,再也威胁不到自己。
至于武松,令虚相信,只要武松真的武功尽失,也就不再对官家构成任何威胁。到时候,他自能以号令武林,以为朝廷所用来说服官家。
可惜,令虚哪里知道,武松一生最恨的就是“招安”二字。
话说,眼见武松和令虚话不投机,林妙似乎突然想起了什么。他连忙走到亥言身边,与亥言耳语了一番。
-->>(第 3/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